当前位置: 秃鹫 >> 秃鹫的习性 >> 它们长江也是家园,也是归处
河流是大地的动脉,在它的哺育下,大地得以滋润,生命得以繁衍,历史得以演进。长江,这条中国最长的河流,从古至今,对中华民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但是,长江并不仅仅是人类的家园。长江也并不仅仅哺育了人类这一个孩子。
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是生物多样性最典型的生态河流,也是我国众多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繁衍场所。这些和我们“共饮一江水”的亲密伙伴,曾因长江生态被破坏而数量骤减,但现在,随着我们国家开始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一理念,它们的生存状况也开始发生变化。
水是生命之源,动物的生存状况可以直接反映出长江的生态水平,绿色新长江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它们最有发言权。
高原精灵
导演
董洁心
在这片海拔超过米的土地上,亿万年中,大自然主宰着一切,雪山、河流、草原是这里的底色,动物和植物是这里的主人。而人类,只是后来者。
长期在三江源地区拍摄的生态摄影师葛玉修老师告诉我们:野生动物是生态环境的风向标,野生动物多了,说明生态环境好了。这些年来,野生动物明显增多。猎隼、鹘鸠、秃鹫、高山兀鹫这样大型的禽类,也都随处可见。
葛玉修老师
青海作家耿占坤给我们做了对比:八九十年代看到藏野驴、黑颈鹤、羚羊的机率很低,但是现在沿着公路随时都能看到,甚至你的手机都能拍到,可以感觉到整个生态恢复得非常好。
三江源的藏原羚
而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学术院长赵新全则用数据说明了原因:整个青藏高原是在变绿,尤其我们最近遥感数据看,从年开始到现在大概二十年的时间,植被生产量的话增加了30%。整个植被盖度也在增加,生产力当然也在增加。就是青藏高原整个是在变好。我们摄制组一路行进,也偶遇了不少高原精灵,到底有哪些被我们记录下来了呢?你们记得找一找。班德山上的雪豹
▼
鄱阳湖白鹭
导演
刘玮
我们摄制组在鄱阳湖拍摄夏候鸟白鹭的时候,遇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按照经验,如果有人类靠近鸟群的话,它们会惊恐地飞散开来。然而当我们拿着摄像机慢慢靠近它们的时候,这些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担忧,依旧悠闲地进食、欢唱。我们摄像师就很奇怪,说:“它们怎么也不跑啊,这么淡定地让我拍?”然后我想了一下回答:“这里是它们的家啊,哪有客人来了把主人吓跑的道理。”
夏候鸟白鹭
这些候鸟之所以能过得如此安逸,不畏闲人,主要是因为近年来,人们对环境和动物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了,盗猎、破坏现象几乎绝迹。除此之外,候鸟保护者们的行动,也为候鸟的生生不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说在鄱阳湖畔,有一位叫做李春如的老人,他专门去帮助在自然环境中受伤的鸟类。在他手里救活的候鸟已经有数万只了,当地人都亲切地称他为“候鸟医生”。
候鸟医生李春如
他给摄制组讲了很多人和鸟之间的故事。比如有一次,他收治了一只几乎快要死的小白鹤,医院住了83天,给治好了。老人给它取名“小白”,因为朝夕相处,鸟和人之间感情深厚,老人说:“我去巡湖,我在前面走,它在后面走,我讲话,它唱歌,跟着跳舞,非常好。”
后来小白痊愈了,便飞回了北边,这一去,李春如以为此生再也不会相见,毕竟世间有千千万万的白鹤。怎料第二年的一天,李春如正在巡湖,却发现湖畔里低空飞来一只鸟,笔直飞到了他的面前,仔细一看正是当年的小白!“鸟通人性,它知恩。如果不知恩,它就不会到这个地方来了。”说起这些,老人眼睛湿润了。
候鸟寄余生
▼
崇明候鸟群
导演
史嘉年
长江并不只是水生动物的家园,其丰富的湿地资源也为候鸟们提供了栖息之地。三江源、洞庭湖、鄱阳湖、崇明岛等地,因为湿地面积大,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候鸟周期性地前往安家。
要见一次“神人”金伟国,真的不容易,必须天时地利人和。据说他练就了一身捕鸟的本事,在崇明当地家喻户晓。
东滩鸟哨传人金伟国
五一小长假一过,摄制组就赶往崇明。除了一车的设备,还有一箱子胶鞋。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多没有路,多是泥泞的沼泽,所以他事前再三嘱托,“最好买长筒的,怕踩了泥地脚拔不出来。”
金伟国说拍摄要赶大早,因为鸟儿都起得早。所以我们定了3点的闹钟起床,一路小赶,在凌晨5点半时见到他。因为拍摄地是长江边的沼泽,车开不进,我们扛着机器“早锻炼”了一个多小时。
他年近60,乡土味十足。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是“你们怎么现在才来,现在这个季节鸟已经不多了!”一口标准的崇明话。
摄制组在东滩湿地
随后,他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绝活”,用一个竹哨子模仿20多种鸟类的鸣叫声。他得意地说,“竹哨子容易做,做出来都一个样,但吹的是人,声音在舌头里滚一滚,那就大不一样了。”
金伟国从小生长在崇明岛,5岁就跟着父亲学鸟哨。那个年代,人们没什么生态环保意识,崇明人捕鸟吃,也会到窝里偷鸟蛋上市场卖。东滩的候鸟明显减少。年,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金伟国放弃捕鸟,转行当起了泥水匠。
后来,保护区领导上门找到金伟国,希望他帮忙捕鸟。这一次,捕鸟不再为糊口,而是做科研。每年在崇明过境的鴴鹬鸟类的种类就达40多种,科研人员需要记录鸟的品种、测量体重、翅膀长度,为全球鸟类迁徙情况,留下原始证据。用专业的话说,叫为鸟儿做“环志”。
金伟国因此成了护鸟志愿者,开始了长达20年的护鸟“服务”。他每天要围绕着大堤巡视三四个小时,在泥泞中行走数公里。多的时候一天能捕到只鸟,装满好几个大笼子,然后挑去给同事做研究、上脚环。他自豪地说,这20年来经他手放飞环志的候鸟将近只。
金伟国放飞候鸟
▼
长江江豚
导演
张艳芬
长江江豚是一种极其可爱的动物,它们生性活泼,仿佛一直面带微笑,已经在长江里生活了数十万年。它们和白鱀豚并列为长江水域食物链的顶端生物,7年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后,江豚是目前长江里唯一的哺乳动物。
我们在后期机房剪辑的时候,每次出现它们疯狂卖萌的镜头,都会有人围上来看,然后眼里放着光喊着:“好可爱啊,圈粉了圈粉了!”所以它应该是给我们枯燥的后期工作带来最多快乐的动物了。
江豚
然而,长江江豚是一种对水质极其敏感的动物,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恶化,江豚如今比大熊猫的数量还少,濒临灭绝,总共只剩头多一点。所幸,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对江豚的保护工作正在展开。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张八斤所在的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是其中的代表。
江豚爸爸张八斤
摄制组用镜头记录了江豚喂养员张八斤的一天。早上6点,他准时把新鲜的小鱼喂给江豚,然后步行回家吃早饭,到10点,第二次喂食。下午2点、4点还各有一次,一日四餐,餐餐都得喂。拍摄喂食的过程中,我惊讶于他和江豚之间的默契。竹竿一敲,江豚们闻声而来。江豚们能听出老张的声音,而在我看来长得都一样的江豚,老张每一只都叫得出名字。老张说:“就像养小孩一样,一养就是十五年,江豚如果不吃饭,我也吃不下饭去,酒也喝不下去。”摄影师和正在喂江豚的张八斤
除了建立保护区,科学家们还开始研究人工培育江豚,帮助其扩大种群。王丁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长期从事白鱀豚、江豚和其它珍稀水生野生动物的研究。
王丁教授
这头胖乎乎的小江豚,就是去年刚出生的F7C。作为豚馆里最小的成员,是个爱撒娇、会卖萌、超粘人的小萌宠。目前,F7C正在面向全社会征集名字(点击链接为小胖子起名),我们已经给他起了个名字“长江之恋”,不知道能不能入选呢。
人工繁育的长江江豚F7C
年9月21日,王丁团队对外公布了一个好消息,又一头江豚宝宝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降生了,这是世界上第四头人工饲养繁殖的小江豚。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永远面带微笑的好朋友将在长江里长久地生活下去。
新生小江豚F9C满百天
江豚宝宝
▼
中华鲟
导演
陈钊
长江上还有一种珍稀的动物叫做中华鲟,它和长江江豚一样,对水质要求极高的。这是中国独有的、与恐龙同时代的水生动物。这个逃过了史前灭顶之灾而幸存至今的生物,如今却面临着野生种群数量逐渐下降的险境,并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极度濒危”名录。
成年中华鲟
第一次亲眼见到中华鲟,是在湖北石首的长江边。当时团队正在架设延时设备,拍摄风光。突然我发现江面上飘来一个黑色的东西,像个塑料袋。当时我还跟摄像师说:“这么漂亮的江面,怎么有人往里面乱丢东西呢?”然而随着这个黑色的漂浮物越来越近,发现这竟然是个鱼鳍,藏在水下的部分是一个巨大的黑影,大约五米,足足有一条小船那么大,迅速地游了过去。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在身边游过,所有人都愣住了,那种震撼至今难以忘记。湖北石首,摄制组在长江边拍摄
在野外亲眼见到中华鲟让我觉得非常幸运,实际上,大家能有这种经历的概率现在正在逐年提高。位于上海崇明岛的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中心,正在通过自己的方法,帮助中华鲟提高种群数量。
中华鲟
▼
中华鲟
导演
王向韬
天津人刘健是上海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管理处处长。学生时代看的一部“大西洋底来的人”,让他爱上海洋,从此与海洋结缘。3年,他受命来到了上海崇明东滩,筹建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潜水员为中华鲟提供饵料
长江的河口,对中华鲟来说至关重要,幼鲟来到河口,会因为海水的顶托作用而停留,而当他们在海中遨游成长后,这里又是他们回到长江的入口。但对于中华鲟的保护者来说,这里的工作是极艰苦的。
刘健说“当时崇明是上海人都不要来的地方,而我们这东滩,是崇明人都不要来的地方。”
当时的他们,住在羊圈一样的砖头房子,随时跳进土塘的养鱼池,治愈抢救回来的中华鲟。
只有近距离接触这种在大海里遨游长大,又沿着长江逆流而上的大鱼,才能感受到自然的力量。摄影师毛皓宇和黄山在近距离拍摄中华鲟的时候,腿上都被鱼尾巴甩出过血印。“我们在池边上站着捞鱼都要特别小心,一不留神就回被鱼尾巴拍到池子里去。”刘健笑着说。
摄制组拍摄中华鲟体检
中华鲟日渐濒危,上海市每年的增殖放流都是为这种长江旗舰动物延续野生种群数量的重要方式。中华鲟放归长江那天,全天下雨,我们为航拍机可能无法起飞,拍不到放鱼的画面而焦虑。刘健毫不担心,他说,自从4年开始放鱼,每到鱼开始放,雨就停了,十多年来年年如此,事实也的确如此神奇。
中华鲟放流活动现场
在中华鲟保护区基地里,刘健指着院内的两条主干道告诉我们,这是沱沱河路,这是金沙江路,而那几个巨大的养鱼池则叫洞庭湖,洪泽湖,鄱阳湖,太湖。这样的命名,是为了提醒工作、生活在这里的工作人员:中华鲟,必须活跃在长江的生态圈里。
▼
其实,和长江相关的动物还有很多很多,它们全都跟我们人类一样深深依恋着长江。长江环境一丝一毫的变化,也都影响着我们。所以保护长江,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它不仅仅是一句冷冰冰的话,而是一个和每一条鲜活生命都息息相关的行动。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一部保护长江全流域生态系统的专门法和特别法《长江保护法》即将出台,这将形成长江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用法律武器保护母亲河。
一条健康活力的长江,值得所有人期待。
大型纪录片
《长江之恋》
10月2日-4日21:30
东方卫视
10月2日-7日21:00
上海纪实频道
同步播出敬请收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