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秃鹫 >> 秃鹫的习性 >> 她做了40年保姆终身未婚贫困离世,死
原创
书影君
年,美国一个旧货商约翰·马卢夫,在一家拍卖行花费美元,拍得了一大箱六十年代拍摄于芝加哥的旧照片底片。
马卢夫购买这些照片的本意,是为自己撰写的一本关于地方历史的书籍寻找影像资料,但买回家后才发现,这些照片只是一些关于美国街景或街头人群的摄影作品,与自己要创作的主题没有任何联系,于是马卢夫便把这箱底片束之高阁。
在很久的一段时间之后,马卢夫又重现开始审视这些底片,逐渐发现照片中那些珍贵的艺术特质,并开始对照片的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开始,马卢夫联系几家画廊,希望对方展出这些照片,但对方毫无兴趣。于是,他搭建了一个摄影博客,开始将这些照片上传网络。
后来,这些照片获得了网友的无数赞誉,马卢夫开始对照片的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马卢夫最初只知道这批照片作者的名字叫做薇薇安·迈尔,是一名女性。所以他在网上搜索,但只搜到一条刚刚发布的讣告。
于是,马卢夫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开始搜寻关于薇薇安的一切资料,她的职业、家庭、经历,以及她一生的故事。
年,马卢夫与著名导演查理·西斯科尔合作,把寻找这批照片主人的过程,拍摄成了一部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此片还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提名。
一、15万张照片背后的那个保姆
随着马卢夫调查的深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照片的作者,是一个名叫薇薇安·迈尔(VivianMaier)的美国女性,她于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北部的布朗克斯自治区,母亲是法国人,父亲是奥地利人。
薇薇安在4岁时,随母亲回到法国老家生活,在年间,薇薇安曾和母亲返回过美国,而直到年,25岁的她再次独自回到美国。
之后,薇薇安一直在不同的家庭做保姆,前后时间长达40年。
对,你没有看错,薇薇安是一个保姆,而这,也是令马卢夫最为惊讶的一件事情。
而与保姆这个职业相比,薇薇安一生显然对另一件事情更为感兴趣,那就是摄影。
薇薇安拍摄照片的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而作品的数量更高达15万张,大多数都是美国纽约和芝加哥街头的街景和行人。
正是凭借着对记录他人生活和外部世界异常浓厚的兴趣,薇薇安为后人保留下了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极其珍贵的影像资料。
但令人不解的是,薇薇安所拍摄的这些照片,几乎全部被她储存在了一个个的行李箱和储物箱中,从未向外界展示。
在摄影还尚未普及的五六十年代,薇薇安作为一个从事保姆职业的业余摄影爱好者,本身就显得十分特别。
而她与生俱来的那种对待拍摄对象背后,深层社会背景的思考与观察角度,更是她那海量摄影作品最为突出的一个特质。
这个特质,使薇薇安的摄影艺术价值,远远高于一般的爱好者。
薇薇安年纪渐老后,不能再从事保姆职业,但却一直没有放弃摄影这个从事了一生的爱好。
但由于经济逐渐紧张,薇薇安晚年主要依靠曾经照顾过的雇主进行接济。
薇薇安生命中最后一段时间居住的社区,居民对这个老太太最深的印象,就是穷困潦倒、时常呆坐在路边长椅上,并捡拾垃圾箱中的杂物,在大街上吃着没有加热过的午餐肉罐头。
在一次意外滑倒之后,医院,并在养老院中度过了她孤独一生中最后一刻。
薇薇安生命后期拍摄的照片,甚至再也没有冲洗出来,只是作为成堆的胶卷,一直默默地躺在她的行李箱和租用的存储柜中,数量高达卷。
因为付不起存储柜的租金,薇薇安的一部分胶片,被储物柜租赁公司卖给一家拍卖行抵债,而正是通过拍卖行的拍卖,这些胶片被马卢夫买到。
马卢夫购买这批底片的时候,还不知道这些东西最终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走向,更不知道,这批照片的作者,当时还活着。
几年之后,马卢夫终于认识到自己购买的这批照片的价值,并决定辞掉工作,全职进行推广工作,最终促成薇薇安及其作品被世人所知。
一时间,美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薇薇安的故事,她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展览,许多著名摄影家也对她的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著名摄影师乔尔·迈耶罗维兹评价:“薇薇安的作品带着对人类的理解,有温暖,也有戏谑,第一次看到她的作品,自己满是惊喜,仿佛一个无名之辈带着她的佳作横空出世。”
摄影师玛丽·艾伦·马克评价:“她的作品有幽默感,也有悲剧感,她就是拍摄方形底片的罗伯特·弗兰克(美国著名摄影家)。”
一时间,名誉和赞扬纷至沓来,应接不暇。而这,已经是薇薇安去世之后的事情了。
年,薇薇安在养老院中带着深深的孤独辞世,享年83岁。
二、孤独,是思考者的宿命
在纪录片中,马卢夫采访了许多薇薇安生前所工作过的家庭,包括一些已经人到中年、她曾经照顾过的孩子。
受访者对这个操着法国口音、身材高大瘦弱的保姆,评价最多的词汇,就是古怪、孤僻以及注重隐私。
薇薇安似乎总是要隐藏自己的体型,她穿大衣和靴子,喜欢穿男士衬衣,样式老旧,就像是个五十年代的苏联工厂女工。
而她的脖子上,总是挂着一个相机。
随着采访的深入,薇薇安一些令人迷惑甚至耿耿于怀的怪癖,也逐渐显露出来。
薇薇安不愿向陌生人自己的真实姓名,她用化名购物;她经常告诫自己照顾过的小女孩,要远离男人;她还有一些暴躁甚至暴力的情绪,曾经强迫自己照顾的小孩子吃饭并摔打过她们。
薇薇安有严重的收集癖好,她的遗物包括无数的纸片、账单、剪报、徽章等等小物件。
她每一次更换雇主,都要随身携带大量的行李和纸箱,里面当然是她不计其数的“收藏品”。
心理学中有一个观点,认为有收集癖好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这一点在薇薇安的身上体现的很充分。
观察薇薇安的一生可以得知,她排斥亲密,却又渴望亲密;她注重自己的隐私,却又喜欢窥探他人;她朋友很少,却又喜爱接触无数陌生人。
这种性格,也许是遗传基因使然。
薇薇安的母亲就喜爱摄影,而薇薇安的家族亲友之间,关系都冷漠疏远。
薇薇安的父亲很早便消失在她的生命中。
她的一个姑妈在临死前,将全部遗产留给了朋友,而薇薇安是当时她在世的唯一外甥女和亲人。
薇薇安本人终身未婚,既没有家庭,也没有男朋友和孩子。
我想,这种家族特征导致的性格特点,也许是薇薇安狂热喜爱街头摄影的一个重要理由。
或许,她正是需要大量长期地、近乎偏执地拍摄街头行人,来达到与人群保持不间断地联系吧。
至少,这会令薇薇安产生一种不孤独的安全感。
薇薇安使用的是一台禄来福来双反相机,这部相机拍摄时需要低头观看取景框,这个特点使得被拍摄对象的表情,因察觉不到自己被薇薇安拍摄而显得自然随性,也使得被拍摄对象往往显得比较高大。
街头摄影师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热情,需要迅速合群、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是冷漠,需要能抽身离开被拍摄对象,从旁观者的角度冷静观察思考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讲,街头摄影师是一个孤独与合群同时兼备的奇怪混合体。
薇薇安便具有这样的特质,比如纪录片中就讲述了这么一件事例。
薇薇安照顾的小孩的弟弟罗比,在马路上骑车时被汽车撞了,在罗比趴在地上痛苦地等待救护车时,薇薇安却在一旁拍摄着照片。
这样的做法,令被照顾的小孩事后回想起来时不可思议。她不是第一时间去安慰救护那个倒霉的孩子,却在第一时间拿出了相机去拍摄,这个人该有多么冷漠?
由此我想到了职业摄影师或记者一直以来都被困扰的一个矛盾:当在拍摄时遇到被拍摄对象需要救助时,是应该放弃这最佳拍摄时机去帮助对方,还是继续坚守职业,选择最佳角度和时机去抢拍珍贵一刻?
那个因拍摄秃鹫飞在饥饿的非洲小孩身后的照片而饱受争议、最终自杀的南非摄影记者凯文·卡特的故事,就是对这个矛盾的最好诠释。
对此矛盾,我也同样无解。
但我明白,从事拍摄或写作的人,注定是孤独的。
因为他需要抽身出那个他生活的真实世界,选择隐身或漠视,以置身事外的态度来观察与记录,于是注定会受到不理解甚至仇视。
正如有人评价:“薇薇安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具有一种对残酷事物异常痴迷的特质。”
她在做保姆40年的时间里,最大的兴趣,是收集无数的报纸,尤其是那种刊载社会阴暗面事件的报纸,比如凶杀、遗弃、灾祸。
而在她的摄影作品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拍摄题材,比如垃圾桶中被丢弃的玩具、肮脏瘦弱的孩童、烂醉倒地的酒鬼、匍匐乞讨的残疾人,甚至还有断了腿的狗和死在街头的马匹。
我认为,薇薇安这种对残酷事物的异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