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秃鹫 >> 秃鹫的种类 >>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日志
青藏高原是世界第一大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使青藏高原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和集中的地区。西华师范大学黎大勇团队负责的科考分队主要开展近50年以来人类活动对高原兽类的影响。该子课题所属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任务五——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参与课题名称为《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高原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子课题通过深入认识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动物多样性的影响,为青藏高原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促进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年5月10日,西华师范大学科考分队4名成员(黎大勇教授、杨俊宝博士、夏万才博士、黄凯硕士)在提前做好核酸检测并全部为阴性的前提下,从南充驾车出发开启此次科考之旅。截至5月12日晚,一行人途径雅安→泸定→康定→新都桥→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邦达→八宿→然乌→波密,历时3天,行程一千五百多公里,最低海拔m,最高海拔m。
▼
队伍其他三位都是“老手”,对于第一次进藏的新手来说,一切都充满了新奇与未知。短短三天之内,神秘的青藏高原就向我们展示了她的多彩与壮阔。
首当其冲的当属其多样的植被类型,干热河谷、高山灌丛、高山草甸、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等,坐在车内眼睛一闭一睁,就是另外一个高度,另外一种生境。
▼
▼
▼
▼
▼
▼
▼
▼
▼
▼
刚进高原的第一天,海拔上到了四千多,之前担心的各种高反症状并未出现。正当我这个新手小“菜鸟”暗自对自己的身体素质有那么一丝小得意的时候,晚上的辗转难眠和第二天的上吐下泻教会自己一个道理:做人要低调。幸好第三天身体逐渐适应,即使上到海拔五千以上也不会再出现一只脚刚下车就头晕的情况,更幸运的是这几天除了各种瑰奇风景之外,还邂逅到不少心心念的野生动物。
一路上最常见的兽类就非网红物种喜马拉雅旱獭(江湖人称土拨鼠)莫属了。从看到第一只的激动惊呼,到继续往前的“哇,这么多!”,再到静静欣赏它们的各种行为:或是站在洞口探出半个身子,担心它随时可能来一声耳熟能详的尖叫(需要解释一下的是:旱獭的真实叫声与网上流传甚广的“啊!!!”相差很大,有兴趣者可自行查找相关资料);或是跃动着其丰满的臀部在草甸上奔跑;亦或是趴在岩石上懒洋洋的晒太阳。
▼
喜马拉雅旱獭(tǎ)1
▼
喜马拉雅旱獭(tǎ)2(这肥硕的体型)
和喜马拉雅旱獭数量相近的是另一种萌物—藏鼠兔。两者相比,体型更小的藏鼠兔却拥有比旱獭更大的胆量,即使我们走的相对较近去拍照,藏鼠兔依旧我行我素,不怎么搭理你。温馨提示:萌物虽然可爱,在野外请不要随意喂食以及触碰它们,它们身上可能携有多种致病因素,不打扰是对彼此最好的选择。
▼
藏鼠兔
另外还遇到马麝,赤狐,毛冠鹿等一些兽类:
▼
马麝(shè)
▼
赤狐
▼
毛冠鹿
▼
马鹿
鸟类中较常见的要数鸟类中的智商担当鸦科中的其中几种了:喜鹊、大嘴乌鸦、红嘴山鸦、达乌里寒鸦等。
▼
大嘴乌鸦
▼
喜鹊
我们遇到的第一只猛禽是大鵟(当时还以为是某种鹫,幸亏晚上仔细看了图片),观鸟记录+1!
▼
大鵟(kuáng)
在我心目中青藏高原一直是个神圣的地方,这几天尤为强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心中想着鹫的时候,说来它就来了。
▼
高山兀鹫(wùjiù)1
既然高山兀鹫有了,那胡兀鹫不露个脸岂不是很没面子:
▼
胡兀鹫(wùjiù)
兀鹫和秃鹫又有什么区别呢?哎嗨~说来就来:
▼
高山兀鹫2
▼
高山兀鹫3
还附赠几只高山兀鹫:
▼
高山兀鹫4
▼
高山兀鹫5(数一数图里有几只高山兀鹫)
在我们行程的第二天,夏师兄拍到一只鸟的照片,很模糊。说是叫声有点像黑颈鹤,但拿起照片仔细辨认后才发现是一只斑头雁(图片拍得太模糊就不放了~),白激动了……
但是,这里可是青藏高原,怎么能让你失望呢?3分钟之后:
▼
黑颈鹤
青藏高原真是个神奇的地方~
另外还有一些可爱的小家伙,一齐放出来热闹热闹:
▼
白腰雪雀
▼
地山雀
▼
角百灵
▼
灰眉岩鹀(wú)
▼
棕背黑头鸫(dōng)
这几天的综合科考有以下几点感受:青藏高原无愧其声名,各种独特神奇的物种和它们生存的瑰丽多姿的生态环境一起给人巨大的震撼和惊喜;另外,疫情原因,现阶段到青藏高原的游客寥寥无几,一路上几乎看不到几辆车。据其他三位“老手”的经验,以前的这个时候,路上经常堵车,路边的动物也没有现在这么多,或许当我们共同战胜这次疫情之后,可以找时间思考一些问题……
最后,科考之旅未完待续,期待接下来的更多惊喜。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全文完-
感谢阅读
创作团队
撰文黄凯编辑
杨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面向大众,走近科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