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秃鹫 >> 秃鹫的种类 >> 祁连印象青海生态保护发展非凡十年上
祁连山国家公园景色
深山褶皱里的“女子管护队”
车行在祁连山间,犹如在碧波里荡漾的一艘艘小船,随着山势盘旋、起伏。从车窗望远,绿意一下子就从远方蔓延至眼底——远山含烟翠、草场如碧浪。
不时出现在草原深处的羊群、牦牛群,犹如点缀在绿色绣毯上的一颗颗白色、黑色纽扣。偶尔有牛羊迈着悠闲的步伐散步到草场边、公路上,车辆自动让行,绝不鸣笛,等它们缓缓走远,再慢慢发动。
祁连五日,记者们乘坐的汽车从西宁出发,先向西北,转而至西南,一路经门源、祁连、天峻等县,海拔不断攀升,气候慢慢变化,地貌丰富多样,物种也逐渐增多。
一路上,“保护生物多样性”“救护濒危物种”“守好生态屏障”等词句,与连绵的群山、冰川,清透的蓝天、云朵,美丽的草原、湖泊,奔跑的藏野驴、马鹿,翱翔的黑颈鹤、秃鹫一起,一股脑儿“扑”进大家的视野,叩击着大家的耳膜,全方位“撩拨”每个人的听觉、视觉神经。
“这是祁连山最美的季节”,采访中,几乎所有的农牧民、野生动物研究团队、生态管护员都习惯以这样的“开场白”开始一场对话。
对话中,他们总是将这奇美的景色,野生种群的回归、繁衍,归功于十年来青海全省上下持之以恒的生态修复,五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的试点创建。
事实上,每个人都明白,无论是创建还是修复,都离不开人的作用,离不开政府的宣传和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意识在这片土地上的回归和“人人都来保护”的坚持。
“夫妻警务室”的十年坚守
祁连俊秀,可在山沟沟里连待十年,再美的景色也该看腻了,而民警赵延寿和妻子田玉秀仍乐此不疲。
年元旦,49岁的民警赵延寿独自一人从门源县城出发,带着妻子给他做的十几个馍馍和一些方便储存的蔬菜,开车2个多小时来到寺沟景区警务室“接班”。半个月后,妻子田玉秀也来到这里照顾他并协助他工作。夫妻俩就此成了警务室的第二任主人。
这是一所成立于年,“藏”在祁连山脉腹地、浩门河峡谷深处,有着“夫妻共同值守”传统的警务室。
警务室很小,作用很大。“从山上下来就这一条路,就像一道关卡,一旦发现偷盗、偷猎,卡口一关,不法分子插翅难飞。”赵延寿眯缝着眼睛跟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描述,十年值守,他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更是练就了一双通过驾车人的驾驶速度和神情就能判定是否可疑的火眼金睛。
“快到关卡,车开得忽快忽慢,眼神直闪的,肯定有猫腻。”在年监控摄像头安装之前,赵延寿记了半尺高的一摞笔记本,“都是来往的可疑车辆,每天六七十辆,可得细致。”
守山护林,防火是重头。警务室管辖周边4个村、多户居民,将近人,赵延寿坚持每周下村一次,入户跟村民宣传防火知识。每次下村,田玉秀都要提前蒸好馍馍,满满的装上一包,陪着赵延寿一起去。
“他下村一趟远的来回要两三天,我一个人害怕,也担心他照顾不了自己。”十年里,田玉秀在深山守着丈夫,赵延寿也因为妻子的守护,牢牢守住了这方百姓、山林和这道关卡。
夫妻两人形影不离,就连调解邻里纠纷、调和夫妻关系也变得容易起来,“有啥事,将心比心,说说就开了。”渐渐的,赵延寿也从“城里来的警官”变成了乡亲们口中的“阿卡”(当地人称呼亲近的叔叔为“阿卡”)。
“老赵来得勤、管得细,村里安静得很。”记者采访时,前几年回东旭村开民宿的村民李满业刚好顺路给赵延寿夫妻俩送点蔬菜,时不时接过赵延寿的话茬跟记者介绍。在这里,“‘安静’的意思就是稳定、平安。”
“以前,我经常帮他们代买东西,如今,各家各户生活条件好了,有车的反过来帮我代买东西了。”赵延寿说,“有些村民家里的杏子熟了,做了酸奶、荨麻饼,就会给我打电话,让我去吃,我不去就会送一些过来。”
十年来,风霜雨雪斑驳了警务室外的墙壁,夫妻俩也为警务室增添了景色。室内,不大的空间被田玉秀收拾得干净整洁。房前屋后,栽着几十棵杏树、李子树、碧桃树……“都是这些年乡亲们给的树苗,山里冷,日子过得慢,树也长得慢。但哪天我们俩走了,这些树会留下来,总得给乡亲们和后面来的夫妻留点什么吧。”
“去年年底就说要退,眨眼间又守到了今年,明年就六十岁了,舍得退吗?”田玉秀扭脸笑着看看丈夫。赵延寿看着窗外,沉吟半晌,没说话。
深山褶皱里的“女子管护队”
到达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境内的青阳沟管护站,已是傍晚。即便还是8月中旬,清冽的晚风穿过山谷,吹过没遮没挡的冬季草场,也透着刺骨的寒冷。
在祁连山,以“沟”命名的地方不少。“沟”,犹如山与山之间的褶皱,大多水草丰美,适宜人畜停留。青阳沟就驻扎着祁连山片区规模最大的一支“女子管护队”,96名生态管护员中,32名女队员,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21岁。
跟着站长杨毛措和女子管护队员们一路随行,从东头的秀措家到西头的阿才旦家,从东山脚到西山坡,沿途鸟儿啁啾,吟唱着盘旋飞舞,牛羊也是你呼我应,牧场一片欢腾。
推开秀措家的栅栏门,她家那头黑白毛色的漂亮母牛带着挡不住的热情径直朝记者走来。还有那只壮硕的藏獒,一边吠叫一边不停地摇着它表达欢喜的大尾巴。可见,管护队员早已成为牧人家的老熟人了。
入户宣传生态保护、救助野生动物、防火防盗知识,只是生态管护员的其中一项任务。平日里,她们更多的精力放在巡护附近.19公顷的山林。
“监测国家生态系统、野生动物种类和人类活动,制止非法偷猎、盗猎、采挖、开荒等,确保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各项规章制度得到有效实施。”从事生态管护工作14年、顺利接过站长一职的杨毛措,对这支队伍的职责了如指掌。
这几年,在国家的支持下,管护站硬件越来越好,青阳沟管护站配备了9辆巡护摩托、1辆皮卡。平日里,女子管护队员和男队员一起巡护山林,近路靠腿走,远路骑摩托或骑马。“我们不光骑马、骑摩托的技术一流,还会摄影,巡护时看到珍稀物种,要赶紧拍照、记录”,背着相机的代吉桑毛骄傲地拍拍身上的相机。
两年来,不管是入户还是山林巡护,29岁的叶忠都要带着1岁多的二女儿索吉。年初加入管护队时,叶忠原本只想着“多点收入,减轻家里的负担”。没想到,刚加入没几个月,就怀上了二胎。
“当了生态管护员,就有一份责任,不能因为怀孕就停下来。”从怀孕到生产,叶忠坚持巡护。队长杨毛措拗不过她,就给她安排了距离近、开车能到的林地。坐完月子,叶忠坚持母乳喂养,带着女儿坚决回到岗位,“妈妈有时候会陪着我,需要下车,她就在车上带着索吉。过几个月断了奶,就不用带她了。”看着怀抱中的女儿,叶忠满脸疼爱。
其实,32名女队员中,有27位妈妈,日常巡护中,不少人都带着孩子。“巡护中带孩子认识了不少珍稀动植物,‘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山林’的理念,也在日复一日的巡护中,像一颗‘种子’深埋在孩子的心里。”而杨毛措和队员们也早已试着“把孩子们培养成‘小小巡护员’”。
采访结束,暮色四合,冬季牧场的居民聚居点里,袅袅炊烟升起,杨毛措也招呼劳累一天的队员们早点回家。“明天继续,守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如同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40个管护站的多名管护员一样,杨毛措习惯将这句话当成每天的“结束语”。
“小手拉大手”的自然保护传承
“我们祁连山有雪豹、荒漠猫、猞猁、白唇鹿、黑颈鹤、高山秃鹫……其中有很多是珍稀濒危动物,我们要为它们提供栖息环境,保护好它们……”12岁的董行毛措,在日记本上一笔一画地认真记录。
这是8月初结束的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生态科考夏令营上,老师留下的作业——每天记下自己在生态保护中的所思所想。
身为牧民的孩子,董行毛措在森林、草场的怀抱里度过童年。然而,年她所在的珠固寄宿制小学开设自然教育课之前,说起“生态保护”,董行毛措还是一脸茫然。
“为什么要保护?怎么保护?他们需要专门的课程认识我们的家乡和家乡的生态环境,树立环保意识……”年开始,青海省环境教育协会会长尤鲁青和她的同事们几乎都下沉到村、社区、学校,通过一节又一节的自然教育课,让孩子们“认识习以为常的环境和亟须保护的珍稀物种”。
课堂上,手工制作的“雪豹耳朵”“动物面具”,让孩子们兴趣盎然,迅速打开了认识生物多样性的窗口。走进大自然、管护站,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系列读本阅读分享,老师稍加引导,孩子们就爆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钉钉子一样,一点一点“钉”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一个细节让珠固小学校长黄世凯印象深刻:过去一场家长会开完,教室总会多出很多垃圾。“经过四年的自然教育,现在家长会结束后,家长会主动带走垃圾。听孩子们说,这已经是他们放牧时的习惯。”
可喜的变化也出现在尤鲁青的课堂上。“过去因为采矿,祁连山生态遭到破坏,很多珍稀物种远离人类或濒临灭绝,经过多举措的生态保护,珍稀动物的回归、繁衍,孩子们有机会近距离亲眼看到,萌生环保理念。”在尤鲁青看来,“这绝对比空洞的说教更有用。”
潜移默化中,小手也紧紧拉住了大手。董行毛措常常和父母闲聊时,说起自然教育课上学到的知识、在夏令营里见到的珍稀动物。“他们也会跟我聊起小时候草原上的美景,决心一起守护好美丽的草原和山林。”
一次次自然教育课堂、一场场夏令营,欢声笑语后,是自然保护意识的回归和传承。
一路行来,林海茫茫,雪山连绵逶迤。山林草甸牛羊成群,野生动物奔跑嬉戏,为宁静的山野增添了无尽的生机和活力。
行程虽短,却足以让记者们认识到,祁连之美、之珍贵,在于它冰川、寒漠、冻土、草甸、森林、草原、农田、水域、荒漠共存的复合生态系统,在于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于它是野生动物栖息的乐园,更是世界高寒种质资源库和野生动物迁徙的重要廊道。
“大美祁连需要每个人的守护”“坚决守护好这座生态安全屏障”,汽车驶离祁连,这些铿锵之句言犹在耳。
来源:中国妇女报
图文: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王蓓
出品:省妇联宣传部(网络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