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秃鹫 >> 秃鹫的种类 >> 色达当我距离信仰最近的时候
飞驰的车窗外一眼脆生的青,湛蓝的天空下行云流水的云,远处,山顶笼着的雾霭,像新娘的头纱枕着一个轻盈的梦。山河间舞动着的风马旗,好似顽皮的孩童握着的风筝绳,丝绒般的高山草甸,坡上有牛啊马啊鹰啊。高原的光芒,温暖却也热烈,两颊的胭脂红是觉姆最直白地装饰。川西的山风,轻盈却也凌冽,苍劲的肤色是喇嘛最铭心地刻画。拾阶而上,朝着云端慢行。慢绕坛城,向着虔诚跪拜。斑驳的红墙,放肆的花儿,我真的要醉倒了。醉倒在高山佛国的阳光下,半眯着眼儿,恍惚听见有人在轻唤。大二那年的暑假,我无意中听到了“色达”这个名词。色达?色达在哪里?于是我到处寻找这个从未听到过的地点坐标。在别人的照片中看到连绵不绝的红色僧房,连绵不绝的红色衣袍,他们被一道道山脊如怀抱一般,然后安然地沉睡在透亮的天空中。我不知道那片土地到底搭建多少座小红房子,到底有多是位学者在那里求学,我只知道,那个地方海拔很高,那儿的人日日吃斋诵经,他们也许或一定内心满怀着虔诚和信仰。我怕别人会问我,—你有信仰吗?—……没有…—没有信仰,你去那里干什么?—难道没有信仰就不能去了吗?我就是想有一天可以切身感受一下真实的佛学院到底是有多么的震撼,我就是想知道最靠近信仰的人是什么样子的,我就是想知道被事实冲击后头皮发麻,鸡皮疙瘩落一地的感觉会不会犹如触电一般。也许这样的经历,会让我慢慢相信“信仰”带来的力量,也许会有这样的一天。
色达天葬台
这次出发,最终选择了户外俱乐部。罗列了些数字,从想去到出发等待了两千一百多天;从定下行程到联系好团队耗时七天;从收拾背包到踏上旅途花了一个晚上;从成都到最终抵达佛学院驱车用了将近十二个小时。五明佛学院是在距离色达县20公里的洛若乡。我们是第二天的正午赶到的洛若乡,正好可以看下午的天葬。对藏人来说,死亡只是灵魂和陈旧身躯的分离,不灭的魂魄会在异次元的空间里不停转化。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的标志之一,而最高境界就是“舍身”。人死之后,灵魂和肉身分离,并进入新的轮回,尸体就是一具无用的皮囊,若能喂食秃鹰,也是人生最后的一次行善。现在的天葬台建了很多新的建筑、雕像,是为了模拟传说中尸陀林的场景,天葬仪式是在一座像“假”山一样的建筑里,“假”山的入口处有牌子写着“游客止步”,那块白布上面沾满了黑红的飞溅物。不久之后,天葬师就会在白布里用系有大石块的大锤把人体分解成小块,拌上酥油与糌粑,以便秃鹫分食。
天葬
家人把尸体抬到天葬台,转三圈,天葬师手摇卜朗鼓,吹起人骨做的号子诵念超度经文为死者超度。而听到鼓号声的秃鹰纷纷腾空,盘旋,依次降在山坡上。天葬开始后,天葬师对尸体进行简单的处理,切划,血液的腥气会招引来更多的秃鹰。待家人行礼完毕之后,这些“神兽”会纷纷涌上前吞食。据说,如果尸体能被这些神兽吃得干干净净、所剩无几,意味着死者生前行善,灵魂得以归天;如果动得很少,就被认为生前作恶太多,连鸟兽都不愿意啄噬。待秃鹰食用完毕,天葬师会取下锁骨下的一块小骨交至家属,家人会请人将死者的小骨融入糌粑制成小佛像,也可寄托哀思。死亡”一直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人从出生开始,便是一步步地在走向死亡。“向死而生”是聪明人的哲学,但世间到底有多少智慧的人呢。曾经,小主从未有过相对于死亡,也许活着会更好的感觉,直到去年在冰岛追极光。那天晚上在特约宁湖边,和小伙伴结伴努力行走的时候,周围一片漆黑,耳边就是湖水不断拍击石头的声响,你不知道距离目的地还有多远的路,只知道不停下地往前走,说不清心中的是恐惧还是什么,那刻突然有种顿悟:要好好活着。可是现在,站在骷髅墙内,抬头仰望满墙逝去生命之后,被排列整齐的骷髅,我内心还能剩下什么?只有沉重、晕眩和紧压的感觉,“allmenmustdie.”那死亡到底是重如泰山还是轻如鸿毛呢?《道德经》里说过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自然的法度中,万物皆如刍狗,所以死亡很轻,但相对而言,爱很重,这是唯一可以不受自然规则掌控的东西。人人皆有的东西并没什么可怕的,死亡带来的恐惧和悲伤,必须要由死亡本身来治愈。所以,“好好”生活很重要,这样离开的时候才会如鸿毛般轻松。也许这也是“向死而生”的内涵之一吧。
佛学院
看完天葬,转坐佛学院的交通车上去。当车行至山口,就被眼前的色彩震撼了,虽然早有听说,攻略也看了不少,但当我真正的走进五明佛学院的时候,那种深深地震撼是一种接近窒息的感觉,好似要被吞没了一般。雄伟的群山之间,碧蓝的苍穹之下,漫山遍野绛红色的小房子错落有致地布阵在狭窄的山谷中,从山谷连片蔓延至山顶。如此宽厚浩荡的红色,是天空蓝和草甸绿之外唯一摄人心魄的色彩。我相信,在这荒凉的川西高原,这条叫做喇荣的山沟震撼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旅行者。当长久以来的愿望变得触手可及之时,人是难免诚惶诚恐的嘛。
喇荣五明佛学院
色达县城
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据说这里是世界最大的民办佛学院。从最初的30余人,到最繁荣的时候有两万多僧人前来求学。佛学院分长期和短期进修两种,长期学制为6年,特殊学位却需要13年,学员通过各学科的单科考试,立宗论和口头辩论考试及格的,学院可以授予堪布(法师)的学位。佛学院有不少汉地显宗学生,故也设汉经院,由堪布用汉语讲经。谷底和山梁上分布着几座寺庙和佛堂,建筑规模虽都不很大,但装饰考究而辉煌。身披绛红色僧袍的喇嘛和觉姆来来往往,僧人们虽来自不同的地域,却都可以和平相处。而佛学院戒律十分严格,男众女众的僧舍泾渭分明,即使是兄妹亲属,彼此也不得互访。这里的僧舍很壮观,连绵数公里的山谷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木棚屋。这里每一间小屋只有鸽笼般大小,屋门只是略比僧人的肩膀略宽,房屋外面是生气盎然的红,而里面却是你无法想象的小而简陋。
喇荣五明佛学院
说得赤裸一点,这里的每一间僧舍都是违章搭建。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整个住宿区只有供电,没有水没有暖气,什么都没有。如果是在冬天,高原地区水压不够,僧人们的生活用水全部要到公共场地取用,在这海拔多米的地方,一桶水从山下背上来的费力可想而知。与修行者的擦肩而过,这一定是最巧妙的相逢。也许他们从不觉得辛苦,他们到这里是为了追寻自己的信仰,那是满满的幸福感。信仰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可能有点遥不可及,但这却是点燃他们内心唯一希望的一盏油灯,永不枯竭。这股力量,让每个坚守在这片土地的人,都成为最坚定最勇敢的人。在佛学院最高的山峰上,有一个金碧辉煌的建筑,叫做“坛城”(音译)。坛城的梵文称为“曼荼罗”,是按佛教密宗仪规进行某种祭供活动的道场,平时是人们转经的场所。这是诸佛聚集的宫殿,象征着本尊的智慧与威德,带着一丝怜悯加持着众生。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仰者,在这红色的空间里用身体的每一寸去丈量与佛的距离。他们满面尘霜,一路奔来,只因有佛在这红尘。每日与佛相伴,诵经磕头只为抛开一切世俗,手中的转经轮从未停止,只为静静聆听妙曼禅音。坛城共三层,二层是转经的地方,据说如果你有什么疾病,在这里转上一百圈就能够好。一层是转经廊,放置了一圈转经筒。到底是平凡人,在这种浓厚的宗教氛围之下,我绕着坛城一圈一圈地转着,许下愿望,希望佛祖能帮我实现,许下祝福,因为身边有太多的人要佛祖来保佑。突然觉得自己想法太狭隘了。可是凡人,终逃不开生老病死的轮回,逃不开欲望的纠缠以及情感的牵绊。据说一等祈福得转满圈,二等祈福是圈,三等祈福是圈……转啊转,金色的圆筒在信徒干枯的手转过之后,留下一串悠长而嘎吱嘎吱的响声,萦绕在这高原的穹隆之下。
喇荣五明佛学院
坛城
索达吉堪布说:“真正的学佛,应该是利益众生,而不是变得神神叨叨;应该让自己成为周围环境中最好的那个人,而不是最奇怪的那个人。”一直觉得佛教所倡导的价值是:没有纷争和喧嚣,人与人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友好关系;也许是因为信仰或是寄托,人对于佛保持着最大限度的服从和谦卑。修行者是孤独的,因为在漫长的修行道路上上,他们只能倾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然而他们又不是寂寞的,因为身边都是如此孤独而虔诚的修行者。静坐,抄诵经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疲倦。站在神山经幡旁上,毫无目的地眺望着远方:我所站在的这片土地,眼前一片片的红房子,配上远处的那一抹蓝色和绿色的底衬真是好看,原来世间事都是无声无息就变了样吧。等到天黑吧,等到下雪的时候吧,也许将会是另一番景象吧,所有来得及,来不及的,天意已然。色达,它就这么孤立地存在于世,有你无法想象到的最大限度的安静。站在这里,听着安静山谷袅袅炊烟下传来的诵经声,孤独而又有人情味。我形容不出这儿的风景到底有多好,但是就是这样,春风再美似乎也比不上它无言的存在。只是没见过的人,终究不会明了罢了。有信仰的人一定是满怀执着的信念。执着是苦的,但若没有了这份执着,那么贫穷富裕、饥饿饱暖,都已无差别。信仰与修行不也是一样的吗?执念于宗派、法门等等,这些都是我执、我见。佛教终究是圆融的,佛学要我们学会包容万物,要我们要学会放下,目的是让自己更加清净、自在。色达,看起来像是一个世外桃源,也像是个逃离现实的精神寄托之地,可它难道不更像是一个人生百态的万花筒吗?不是说,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嘛,所以信仰的乌托邦必定也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气息。它没那么好,但也不那么坏,只有当你站在圆圈之外,抛开所有理想主义的时候,也许才会看得更清楚。修行远没有想象得那么浪漫,不是学会几句佛教名词术语,念诵多少遍心咒那么简单。到底一个人执迷地学佛念经是否就能功德无量,往生西方净土,这谁都无法知道。如果修行者无法看清世俗,又怎能超脱生死呢?!礼佛就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但要明白,做一件善事远胜于空坐下来念经千遍。修行有很多种方式,在大千都市里,修好自己的内心,心若向善就好。
喇荣五明佛学院
谁说去色达的人,就一定要心怀信仰的呢?一直在想,我在这个年轻又任性的年纪来到色达,到底是想感悟到些什么呢?但很多时候,我们选择去一个地方,只是单纯的因为那个地方吸引了我们。色达,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让我怀着满腔热情一定要来的地方。我在这里和有信仰的人一样一起打坐听经,我慢慢地行走,然后学会透彻地呼吸,那照耀在我眼里的光,竟然是那般漫长。除了正常的高原反应之外,感觉每一寸泥土都是新鲜且充满惊喜的,花儿,鸟儿,好像都是头次照面一般。以至于到最后,都忘记郑重其事地与色达道一声“再见”,就在夜幕中转身离开。也许正是应了那句:想把回忆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并不难,难的只是缺少一个认真的告别。我们用尽一生的时间,也许都参不透佛学院修行的真谛。行走,不是为了逃避,而是在想象之外的环境里,和现实生活努力讲和,然后慢慢挖掘到内心真正觉得重要的东西。路上所遇见的风景,一定要比他人口中所说的还要值得自己亲身去体验一次。每段旅程,总会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渐渐地,会爱上这种方式,去心里想去的目的地,走一次想走的远方。千回百转之后,能被那些平凡朴实的话语击中,才算明白了生活的真意。
喇荣五明佛学院
喇荣五明佛学院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生命中,要有一段时期,孤独比群居好……也许只有当你一个人的时候,你才有空来沉淀,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该往哪里去。在陌生的环境里,他们不知道我是谁,从哪里来又将去往何方。行走的路上,我只需要一双眼睛,挂着微笑,驻足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悠然做梦,静然歌唱。然后告诉自己,下次,要去更远的地方,奔向更远的城市。在佛学院的时候,我非常想念当年的地理老师,清晰地记得娇小的她,带着一副“嘎梁”,在讲台上喃喃说道:“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温度也低”,这一切在那时那刻是多么的科学啊,但不科学的地方在于,她没告诉过我高原之下,随之而来的头痛失眠要怎么解决呢?要知道,这种痛不是一颗“散利痛”就可以抵御的了的。佛学院的那个下午,突如其来的阵雨,冷风阵阵,吹得眼眶发疼,脑袋发胀。坐在坛城边的红椅上,突然有个冲动,想在三十岁的时候把自己嫁了。也许这是个恰当的年龄,因为觉得也许那个时候会成熟,也许一切都刚刚好。Zoé:色达,也许还会再来,因为心头无尽的挂牵。色达,也许不会再回来,终成心底无尽的想念。
色达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