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秃鹫 >> 秃鹫的繁衍 >> 世相吃一片年糖,孩子,我们想你hell
年糖香甜的味道、松脆的口感,对于陕南石泉人来讲,它不仅是很多人儿时少不了的童年记忆,更传达出了浓浓的家乡年味,特别对于石泉县曾溪镇瓦窑村邓康贵、尤发秀两位留守老人来讲,年糖不仅传递了他们对传统美食的深厚情愫,更表达出了他们对远方子女深深的牵挂、思念。
老燕伴着雏燕飞,迁南徙北影相随。空巢人老何如燕,徒望除夕盼子归。邓康贵、尤发秀两位老人制作陕南传统芝麻花生糖已经有20年的历史了,每年到腊月都会精心制作芝麻花生糖,等待远方儿女归来一起品尝、团聚。农历腊月15天刚刚亮,邓康贵在老伴尤发秀的催促下,早早地赶去集市买来苕糖,而老伴则割下自家养殖的蜂蜜,老俩口准备好糖料后,将刚刚采收不久的芝麻、花生、核桃作为主料,精心筛选、去皮,然后入锅进行翻炒。
今年75岁的邓康贵,近些年因听力退化得厉害,平日寡言少语,当笔者问起他与糖的故事,老人家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做糖我和老伴在年结婚以后就慢慢开始了,那时候生活艰苦,农村家的孩子没得吃,更别说是糖了,还没到腊月家里的孩子都要缠着我们给他们做糖吃,虽说条件艰苦,但是孩子们围绕在我和妻子身边热热闹闹的情景让人感觉踏实、暖和、幸福。”
两位老人膝下育有两女一子,均长年在外务工,特别是大女儿邓少英已经11年没有回过家了,邓康贵老人在休息间歇中说到:“大女儿出嫁后一直和丈夫关系紧张,在一次家暴后最终选择离家出走,至今查无音讯。”邓老汉一边回忆女儿一边说道:“她小时候嘴馋,每年腊月要吃糖时闹得最厉害,那时候家里娃娃多,一个人想要多吃几块糖非常不容易,家里小孩大人都要分着吃……她是常常趁着家里人出门时,悄悄溜进房间、拉开橱柜,小心翼翼地摸出装有糖的铁皮盒,‘偷’出两块叼在嘴里就跑……,在她离家之后的这些年我和老伴每年腊月都要早早的把糖做好,期待就是她哪一天能够回家和我们老俩口一起过个年,就像她小时候依偎我们身边一样……”邓老汉绘声绘色地讲述道。
冬日里汉江沿岸的寒风格外刺骨,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邓康贵、尤发秀经常相互搀扶站在村口的大道上翘首期盼远方子女早日归来。前些日子,老俩口将自家辛苦圈养一年的大肥猪宰杀,尤发秀在给子女烘烤腊肉时不慎从楼梯摔下,导致胸腔挫裂伤已经有半月时间,咳嗽、弯腰、操劳家务都会使老人产生剧烈疼痛,然而除了邓康贵老人颤抖颠簸地搀扶和外孙小波调皮地缠绕外,远方子女再无多余陪伴。两位老人日夜思念远方儿女的心情溢于言表,两位老人依偎在火炉边相互取暖的场景尽显孤单,邓老汉日夜思念远方女儿,时常在深夜泪湿衣襟,但是步履蹒跚的风烛残年和繁忙的田间劳作不得不迫使他只能无奈地坐在火炉边看着火苗痴痴地发呆。
短暂的休息后,邓康贵将灶洞火势添好,待铁锅温度适中时将蜂蜜和苕糖混合倒进锅中慢慢熬制,文火加热大约45分钟后,两种糖分巧妙融合,随着温度糖稀慢慢冒出气泡,尤发秀在灶前加着柴火,而邓老汉则娴熟地搅动着锅里的糖稀。老俩口互相照顾,你给我揉肩、我给你喂水,大约1小时后糖稀熬制成功,此时整个厨房里早已被一股淡雅的清香充斥的满满当当,让人既垂涎欲滴,又感觉幸福温暖。
接下来邓康贵将已经筛选和提前炒熟好的芝麻、花生、核桃依次倒进锅中然后再用力翻搅均匀,使糖稀将它们紧紧包裹,充分融合,就像是孩子在父母的怀抱里温暖、甜蜜。看似简单的翻搅动作实则费力、伤身,此时邓康贵老人已是大汗淋漓。待主料和糖稀充分融合还未凝固前,邓老汉又忍住高温灼痛一鼓作气在老伴的帮助下,将十几斤重的糖料放在台板上依次揉捏、按压、平整。香气四溢的芝麻花生糖,金灿灿地摆放在竹筐中,好似一块块金砖,预示着来年农事的风调雨顺和子女的荣华富贵。浓浓的芝麻花生糖带着传统饮食文化积淀下的香甜,传递到了现代人的舌尖味蕾之上,也传递出了浓浓年味。此时此刻,外孙小波早已被爷爷奶奶制作的芝麻糖征服的垂涎欲滴,在爷爷一边切片定型的时候小波就迫不及待地将芝麻糖塞到嘴里品尝起来,就像当初他妈妈一样。
站在邓康贵、尤发秀两位老人的农家小院中,看着村庄里升起地袅袅炊烟已是黄昏时分,两位留守老人相濡以沫地厮守、支撑家的港湾,等待远方子女归来的场景不仅让旁观者为之心酸、感动,更让一个家庭所固有地爱的味道得到延续、传承,这更是让人所羡慕地。都说母亲河汉江是观赏日落和俯瞰石泉最理想的地方,这里,指的也许不仅仅是风景。
拿捏着芝麻糖花生糖残留的余温,灵魂深处感受着亲人用家乡果实和糖分掺杂在一起淳朴而又厚重地抚慰,这或许就是家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来源:本站特约原创,转载请注明
联系我们
--承办:木竹山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邮箱:vshiquan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