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秃鹫 >> 秃鹫的种类 >> 散文欣赏自然界的清道夫秃鹫齐鲁壹点
文/马战张爱民
到过西藏的人可能都听说过西藏有一种神鸟,在藏民古老的“天葬”习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备受藏民尊崇,这种神鸟就是秃鹫。
秃鹫因其头部裸露无羽而得名,而它之所以成为古老“天葬”习俗中的主角儿,是与它的食性——食腐性分不开的。当然,秃鹫之所以头部裸露,也是与它食腐的食性有关。秃鹫裸露的面部平时是暗褐色的,脖子是铅蓝色的,当它兴奋地啄食尸体时,面部和脖子都变成了鲜艳的红色,这与我们人类常用红色作警告色的道理是相通的,它也用这鲜红色警告同类,“快走开,还没吃饱呢,别来抢,否则我就不客气了!”胆小体弱者被吓走,避免了一场纠纷;遇到体壮胆大者,则免不了打上一架,失败者只能无可奈何地让出“美味佳肴”,失落成面色苍白,胜利者则红着脸趾高气扬地享用起“美食”。
平时,秃鹫常张开两米多长的大翅膀借助上升气流在天空中孤独地翱翔,它窥视着山谷、溪流和旷野,用它那敏锐的嗅觉和犀利的视觉随时探察着地面上的尸体。一旦发现目标,它即飞至附近观察动静。秃鹫很耐心地观察着目标,不时靠近些,看目标的腹部是否有起伏,眼睛是否有转动,以确定是不是真的已死去,有时这样的观察要持续一两天的时间,待确定目标真的是纹丝不动了,它还要小心翼翼地试探几番,才开始贪婪地狼吞虎咽起来。看来,强悍的秃鹫也怕掉进陷阱,上当受骗遭暗算。尸体的“香味”弥散开去,其它秃鹫就会循味儿而来,一个个毫不客气地想要加入到野外“聚餐”的行列中。当然,这样的聚餐需要得到“东道主”的邀请,否则会被当成“不受欢迎的人”而受驱逐。秃鹫主要吃大型动物的尸体,但它们也不是只吃腐食,在野外,它们也捕小兽、两栖爬行类和鸟类等动物;在动物园里,它们吃起管理人员投放的鲜肉来也是有滋有味。
秃鹫常栖息于高山、草原地带,每年二三月份是它们的繁殖季节。它们分布于我国的西部、北部和沿海各省;国外产于南欧、小亚细亚、中亚细亚及印度北部。由于它们在野外主要以动物尸体为食,因此,对自然界的清洁卫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称它们是“自然界的清道夫”很是名副其实。
写于年12月
修改于年5月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