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秃鹫 >> 秃鹫的天敌 >> 任柏玉庞宽苦难和艺术中的伦理道德
庞宽的直播到今天为止我也就看了两回,但不知道为什么,想起来的时候总是隐隐觉得挺宽慰的。昨天在朋友圈接连看见两篇批评性很强的文章,我震惊之余觉得非常纳闷儿:这也不行?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对“善”总是过于警惕,而对“恶”总是过分容忍。我想起来那个因为给骑手两百块而被网暴最后跳楼的女孩,人们指责她“做得不够”,所以她“做得不对”。朋友们,如果我们对于善良能抱着“有一点点都很好”的心态,这个世界可能会美好很多。如果我们对于自己,能像对于别人那样严苛,这个世界应该就完美了。
可疑的身份
庞宽本人不是行为艺术家,甚至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家,但正是这种“不专业性”让这件事更有张力。因为这里面有点所谓僭越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做了他本“不应该”做的事情,或者“轮不到”他做的事情,但他还是做了,管他三七二十一的。庞宽是音乐人,但如果此刻他觉得写歌没法儿充分地表达他自己,那他完全可以去做点儿别的,他可以去美术馆做一场直播,也可以去楼道做志愿者,这只是一种方式和另外一种方式之间的区别。毕竟每个人在“音乐人”、“艺术家”、“大厂打工人”等等身份之前,首先都是一个“人”,他可以有最基本的善良和可以跨界的同情心。
“网红”“明星”和“艺术家”一样也是一种身份,出于各种原因,好像就没那么体面。但仅仅从一个人的身份出发去倒推一个行为的意义甚至是初衷,是非常危险的。首先,这是一种非常笼统而且懒惰的分类法,它绕过了具体的人,用一种现成儿的模式去嵌套和推演。我想起来前两天看到的另一则新闻,内容出奇的一致,一个抖音网红自己花了五万块给母校学生买巧克力,你猜怎么着,也被骂了。“艺人就是想赚钱”这个逻辑简单、粗暴而且反智,说白了和“射手座就是花心”这类言论也没啥区别;另外一个危险在于,这是一种非常功利主义的逻辑:我们只看到了直播的数据,猜想了一下随之而来的收入,就判定了这是一种“表演”,一种“投机”。功利让我们乐于从结果反推,如果结果是好的,事情本身就是好的;相反,如果结果是复杂的、值得怀疑的,事情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我自己则更倾向另外一种更加谨慎的顺序,先看事情本身,再看结果,而且不要着急下结论,毕竟这场正在进行中的事件所产生的影响,我们还不甚清楚。比如说,它是否在情感上陪伴了、甚至抚慰了一部分人呢?这种精神力量是可以被计算的吗?在眼球经济时代,这件事情(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利益,但利益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