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

疫情失业,我一边发段子一边崩溃蛤蟆先生

发布时间:2022/5/9 20:25:32   
哪里可以治疗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60805/4925640.html

“玫瑰姐姐——”

“一直都在……”

“我怀疑我抑郁了。”

“说来听听,抑郁也不是那么容易得的。”

“公司疫情裁员,我失业了。”

“我想很多人和你有一样的遭遇。”

“嗯,我不知道别人失业后怎么样,我好像变成了两面人。”

“两面人,说说看。”

“算算,我失业有三个月了。我每天都会在朋友圈转发几个段子,或者幽默小视频,或者拍点花花草草,配上一句心向暖阳的话。”

“那说明你心态还挺好啊。”

“其实,我内心每天都很崩溃,就想缩在角落里哭。”

“你的意思,你每天都在伪装,为什么?”

“我不想别人看到我的不堪。”

“谁?爸妈?”

“对,爸妈,还有朋友。”

“懂事的孩子,在外面通常都是报喜不报忧的,怕他们担心。”

“我爸要是知道了,肯定说,就知道你混不下去,赶紧回来,家里工作都是现成的。我妈妈肯定会说,可怜的孩儿,我先给你转点钱,你一个人在外面……我仿佛都能听到她嗓子里的哭腔。”

“看来你爸妈不愿意你在外面。”

“是的,他们觉得我一个女孩子不适合在外面混。”

“那你呢。你怎么想?”

“我也不知道,我可能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根本没有能力在外面生活,但我又不甘心。而且,我讨厌他们对我的生活指手画脚。”

“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都长不大。”

“是的,他们可能从没承认我已经长大了。”

“你的朋友呢,刚才你说你也不想朋友知道你的境况。”

“是的,他们知道了,无非是关心一下,或者给些建议。”

“你觉得那都没有用?”

“嗯,看似诚意满满的安慰,其实根本不能安慰我。看似有用的建议,也无法救赎我,只会让我感觉自己很无能。”

“的确,没有谁能真的帮到你。那你自己呢,有做什么去改变现状?”

“有啊,我也投了很多简历,也兴致勃勃去参加了面试,面试感觉聊得也挺好,但都没了下文……我也想着去开发点什么副业,但转来转去,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我甚至打算去考个保险从业资格证,实际上我根本不好意思开口让身边的朋友买保险……”

“那你现在手里的钱,还能维持多久?”

“钱暂时还不用担心。”

“主要就是过的不开心。”

“是吧,白天还好,我觉得白天我还能活蹦乱跳,到了晚上就感觉自己被一只手掐住了喉咙,喘不过气来……到底哪个才是真的我?”

“我也不能确定哪个是真的你,但我肯定,这两个可能都不是你喜欢的样子。”

“是的,我不喜欢伪装大笑的自己,更讨厌崩溃哭泣的自己。”

……

其实,就算我们没有失业,没有经济上的窘境,也一样会迷茫,会恐惧,会不开心。

到底为什么?自己也说不清。就像有人说,我很气,但又不知道该气谁。我觉得委屈,又不知道委屈来自何处。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里,有这样一段话,大概意思是,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如果你否认它们,不管是选择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会像是把身体的某个部位切掉,成为一个残缺的人。

如果从小,父母都不允许我们哭泣,我们长大后,也会讨厌自己哭泣。其实,我们忘记了,情绪本身只是内心的某个状态的反应,开心也好,悲伤也好,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并没有优劣之分。但因为别人喜欢我们的笑,讨厌我们哭,所以我们自己也逐渐只愿意笑,而千方百计去避免哭。

意思是又要怪罪原生家庭?NO。这里想要讨论的不是原生家庭的罪过,而是对自我的探索。

蛤蟆先生因为抑郁去见心理医生秃鹫,从此展开了对自我的一个艰难、痛苦的探索。

蛤蟆先生和很多人很像,他健谈、和气、风度翩翩,偶尔打扮夸张,比如穿扎眼的花呢夹克衫,宽松的灯笼裤,或者打粉色领结,走路蹦蹦跶跶,身姿招摇,永远充满活力,神采奕奕。重要的是,他还从父亲那继承了雄伟壮观的蛤蟆庄园和一大笔钱,庄园里有园艺工人、厨师、佣人,他有钱买豪华的大篷车去旅行……他喝白兰地,吃讲究的大餐……

总之,蛤蟆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人人羡慕的富二代。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生赢家却抑郁了。

蛤蟆躲在一堆旧衣服底下,感觉生无可恋。

在朋友鼹鼠、河鼠、獾的极力推荐下,他去见了心理医生秃鹫。

“蛤蟆先生,你今天感觉怎么样?”秃鹫问

“挺好的。谢谢你。”蛤蟆不假思索地回答。

这是他从小就学到的礼貌,不代表自己的真实心情。

也许寒暄的时候,我们需要这样回应,毕竟对方不是心理医生,并不需要也不关心你的真实心情。

但当我们面对自己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不够诚实?我们是不是也在欺骗自己,我们过得挺好?

关于承认和接纳自己的情绪早就是老生常谈了。当蛤蟆先生看到自己的情绪后,秃鹫的智慧在于并没有停留在此,而是引出了儿童的自我状态。

所谓儿童的自我状态包括了儿童的自然状态和儿童的适应状态。

儿童的自我状态就是婴儿出生就具备的天然的情绪表达力,快乐、悲伤、愤怒、恐惧。之后,在和父母以及其他养育者相处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了一套适应他们的生存策略。比如,父母控制欲比较强,孩子在没有能力反抗的情况下,就学会了不发表自己的意见,用顺从去应对。

如果我们一直处于儿童的自我状态,就会把和父母的相处方式复制到和其他人的相处过程中。比如,习惯了在父母面前顺从,在和爱人相处过程中,也会回避争吵、矛盾,不愿或者不敢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

有很多人成年后处于儿童的自我状态,也有很多人处于另外一个状态,就是父母自我状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严厉、挑剔,一味想要别人接纳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说实话,看了关于父母的自我状态,我内心很震撼,或者说很慌乱。因为我发现,我常常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对别人的意见很排斥,惯性认为自己才是对的,总是对自己确信无疑。即便自己错了,也有足够强大的理由解释。

无论是儿童的自我状态还是父母的自我状态,都会让我们回避自己,对自己视而不见。只有进入到成人状态,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的看法而不是马上反驳。

我们的情绪最终会影响自己乃至和身边人的关系,秃鹫这样总结情绪导致的关系结果:

1.我好,你也好。

2.我好,你不好。

3.我不好,你好。

4.我不好,你也不好。

想想,自己处于哪一类?

无疑,1.是最理想的状态。2.最坏的结果是谋杀。3最坏的结果是自杀。4.两败俱伤的结果显而易见。

每天最好的状态是,体力、心力充沛,对每一天都心存期待!

文末小彩蛋:

蛤蟆先生问秃鹫:你的意思是说,是我一直努力让自己活得悲惨?我正在拒绝或者逃避让自己过得更好?

秃鹫问蛤蟆先生:你知道如何不带攻击性地发火吗?

评论区回复,一起讨论吧。

李少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16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