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

孩子不听话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你需要建立有

发布时间:2022/9/19 16:18:37   
北京看皮炎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833134.html

01、情绪管理对人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关于情绪管理,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一只骆驼在沙漠里行走,太阳晒得他又热又渴,十分焦躁,正在这时,一个打碎的玻璃瓶硌到了它的脚掌,它恼羞成怒,一脚把玻璃碎片踢开,可是踢的时候,玻璃碎片划破了它的脚掌,鲜血瞬间染红了沙粒。生气的骆驼一瘸一拐地走着,一路血迹引来了天空中的秃鹫在它的上空盘旋,此时骆驼又惊又怕,赶紧不顾伤势狂奔起来,仓皇中跑到了一处食人蚁的巢穴附近,鲜血的腥味儿惹得食人蚁倾巢而出,黑压压地向骆驼扑去。

富兰克林曾经说过:“忿怒起于愚昧,终于悔恨”,故事中的骆驼临死之前一定十分悔恨,为什么自己要跟一个碎玻璃片较劲呢?一个人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有可能看似不起眼的一点小事就能造成无法弥补的结局。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女儿2岁5个月,总跟我对着干,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情绪动手打孩子,怎么办?

下面有一个网友这样回答:跟我家的情况一样,孩子的表现我知道是两岁小孩的正常现象,但是我的表现却非常不正常,明知道不应该向孩子发泄情绪,生气起来却不受理智控制。跟我小时候的经历有莫大关系,这种家庭暴力就像恶魔诅咒一样代代相传。现在要改变性格已经非常非常难了,唯一能做的就是降低对自己和孩子的期待,尽量少生气。

很显然这位网友从小就被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所影响,父母就是个不懂得情绪管理的人,她没有从父母身上学习到正确释放情绪的方式,而且从小的经历让她自然而然地认为孩子哭泣或者叛逆是不对的,所以这种不良的教育方式延续到了她自己的孩子身上,导致她像自己的父母一样,用最强硬的手段去“镇压”孩子。

孩子用最自然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情绪,可是得到的回应却是不科学的情绪教育信息,这对孩子的心智和心理的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从小生活在被压抑天性的环境中,孩子就不能正确平和地处理自己的情绪。试想一下,一个整天对着孩子大喊大叫的父母,孩子从你身上学到的是什么呢?如果你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况,可以找一个孩子看不到你的地方摔东西或者是大叫,否则孩子终有一天会模仿你的行为。

02、认清发脾气的根源是孩子还是自己

曾经有这样一则新闻,单亲妈妈带着孩子找工作,累了一天也没找到,孩子饿了闹着要吃香肠,妈妈就给她买了一根,可是孩子吃了一口就吐了,受够了委屈一肚子积怨的妈妈再也忍受不了了,把满腔怒火发在了孩子身上,当街对着孩子拳打脚踢起来。

有时候,真正左右父母情绪的,并不是宝宝的行为,而是父母对宝宝行为的认知、看法和评价,有时甚至仅仅是妈妈的当时心情。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两个场景来对号入座一下,看看自己是否也是这样情绪化的妈妈:

宝宝在家画画,把白白的墙画得乱七八糟。

场景一:妈妈今天在单位被领导表扬,又发了奖金。此时的妈妈心情极好,看到孩子乱画也会耐心地教育孩子:“宝宝,妈妈跟你说过墙上不能乱画,要画画的话就画纸上好吗,下次不要再画墙上了啊。”场景二:妈妈今天在单位做错了事被领导批评,回家路上又刚好遇上堵车。心情糟糕的妈妈看到孩子乱画就气不打一处来,夺过画笔扔到一边,拉着孩子就往屁股上打两下,然后怒吼:“跟你说没说过白墙不能乱画?说了多少遍了记不住是不是?”

所以,宝宝的行为到底是可接受还是不可接受,跟宝宝本身行为相关性并不大,很大程度由父母当时的心情、环境、时间、对象等等因素有关。

03、建立有效的“情绪急救”系统帮助自己管理情绪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妈妈说这样的话:“孩子不听话我总也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有时候还会动手,可是过后就后悔,但下一次还是会忍不住,我是不是心理有病呀?”我们常常会为自己的冲动情绪而后悔,暗暗在心里发誓“以后再也不这样了”,可是最后还是反复如此。

究其原因,正是因为自己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情绪急救”系统。作为父母,如何才能正确建立“情绪急救”系统,帮助自己有效管理情绪呢?

l剔除错误思维,正确审视自己的情绪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提出过一个著名的ABC法则。

A:诱发性事件(特定情形和特定人)B:你对诱发性事件的想法和信念C:你的感受和行为

他认为,人们的情绪反应往往不是由A,而是由B来决定的。

什么意思呢?比如一个朋友跟我吐糟自己的孩子不专注,原因是因为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总是不是掉铅笔就是掉橡皮,每每看到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母亲就会很生气,从而开启说教和唠叨。这个生气并不仅仅是因为孩子把东西掉地上了,而是母亲把这件事上升到孩子专注力不够的问题上,她认为孩子写作业三心二意,所以才会碰倒杯子。

可是事实上仅仅是由于母亲对于孩子教育上的焦虑,妈妈被迫害地胡思乱想,经由这件小事脑补到孩子长大以后,想当然地认为这样毛手毛脚的性格会使孩子一事无成。

在这个过程中诱发事件是孩子写作业时掉东西,母亲对这个诱发事件联想到孩子的以后,所以做出埋怨、说教、唠叨的行为,从而导致自己和孩子都陷入负面情绪,亲子关系也变得不好。

可是如果母亲能够正确审视自己的情绪,把这件事情当成一个单独的事件来看,不把教育焦虑的情绪掺杂进来,有可能就能用更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孩子也更能接受和改正。

l警惕“踢猫效应”,避免坏情绪传染心理学上有一个踢猫效应,讲的是一个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把孩子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就踢了身边的猫一脚。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避让中,把孩子撞伤了。

这个踢猫效应讲的就是坏情绪的传染,最后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便成了最终的牺牲品。

就比如有一次我家孩子作业做得慢,陪写作业的爸爸实在忍耐不住自己的脾性又拍桌子又吼叫,结果是孩子生气地哭了半个小时,爸爸又跟孩子做了半个小时思想工作,这一个小时时间又白白浪费过去了。

所以作为一个有自主行为能力的成年人,遇到事情首先要衡量轻重,在心里掂量一下这个事情值得不值得自己发火、发火以后会不会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千万不要图一时痛快造成更加糟糕的结果。

l对孩子设定合理的期望值,给自己寻求有效的放松方式现实中很父母在孩子面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大多是由于对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值,看到孩子短期之内不能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就试图想要用语言刺激孩子,从而让孩子上进,然而在对孩子说教的过程中,父母自己又容易被自己的“良苦用心”所打动,越来越陷入自我编织的负面情绪里无法自拔。

其实此时的父母可以适当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正如《少年派》里林妙妙对母亲说的话一样:“你们大人也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要把所有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16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