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

09年,保护区138只梅花鹿遇害,饲养员

发布时间:2024/8/3 12:14:01   

年1月9日,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主要饲养的有梅花鹿、麋鹿和马鹿,还有一些零碎的物种。

这天一早,饲养员陈祥如往日一样上山巡逻。搁平常,从山下往山上走,就能看见身姿轻盈的梅花鹿在林间嬉戏。成年的梅花鹿,雄鹿在公斤到公斤,雌鹿在60至70公斤。

陈祥亲自喂大的鹿,加起来总共有数百只。他见到梅花鹿,看它们灵巧的样子,脸上便浮起笑容,心里痒痒的。

陈祥脸上仍挂着笑,但走了很久也没看见一只梅花鹿,笑也凝固了。这是喂食的时间,每日老陈出现在这里,都会被鹿群围住,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又过了一会儿,陈祥进入保护区深处,突然在一棵树的背后,发现了梅花鹿的残骸,只剩头、骨架、和四肢。

陈祥当了30年的饲养员,从来没见过这种场景,顿时吓得脸色惨白。他接着往前巡逻,不久后又看见一只,与前面发现的那只一样,每往前走一步,陈祥的心便沉几分。

这种惨烈的景象,让陈祥双腿发软,脑袋“嗡嗡”作响仿佛挨了一记闷棍。经过统计,很短的时间内,就有几十只梅花鹿遇害,他也只在影视剧中见过这场面。

陈祥慌了神,意识到可能有偷猎者,通知其他工作人员立刻沿着保护区边缘进行搜索。

保护区边缘处都有两米多高的铁网,如果有偷猎者或者是大型的野生动物,很快就能发现踪迹。

工作人员们兵分两路,在保护区内侧沿着铁丝网搜索。可惜直到两拨人遇见,都没有发现被破坏的痕迹。

陈祥略微放心了一些,这表明保护区并没有偷猎者。而且,如果真是猎人做的,那他们会直接将梅花鹿带走,而不是留下残骸。

这件事被报给上层部门,梅花鹿是一级保护动物,眼下有几十只遇害,引起了管理部门的警觉,立刻派遣工作人员前往,势必要抓到凶手。

猎人的嫌疑排除了,但大型的野生动物依然有可能。保护区曾经出现过豹子,说不定此次正是它做的。

老陈思索过后,觉得有蹊跷的地方。经过对保护区内所有物种进行清点,发现只有体型小的梅花鹿遇害,而麋鹿和马鹿则没有受影响。

因为当时保护区只有固定几个地点有监控,并没有拍到梅花鹿遇害的场景。陈祥只能带着疑惑,与其他人员轮班上山巡逻。

令人震惊的是,即使加派了人手巡逻,但在接下来的几天内梅花鹿的残骸仍不断出现,当工作人员到达现场时什么线索都没留下。

预想到有可能与野兽相遇,工作人员出去巡逻,都会带着防身武器,随时应对大型动物的袭击,闹得人心惶惶。

几日后,上层部门派来几位生物学家,对现场和梅花鹿残骸进行调查。

专家发现,梅花鹿相比于麋鹿和马鹿身量较轻,并且没有任何的反击能力,这或许就是它遇害的原因。

可是,一只较小的梅花鹿也有几十公斤,在1月10日这天有五只遇害,光是一只猛兽恐怕是吃不完。加上工作人员的巡逻,根本不可能有“作案”的时间。

此时,一位鸟类学者查看梅花鹿的骨架,发现“凶手”把肉吃得很干净,骨头并没有被咬碎,这非常符合鸟类的进食特征。

陈祥和其他专家听了,眼睛闪过一丝光亮,的确就如鸟类学者所言:如果是大型食肉动物,骨头也应该被咬碎!

究竟是什么鸟这么厉害,能捕捉梅花鹿?

眼下,虽然推断有了方向,但没有明确的目标。陈祥便想着去保护区外面看看,尤其是距离不远的几个村子,说不定能有线索。

经过走访,村民们都说没发现过什么猛兽,不过有孩子说前几天学校出现一只大怪鸟。

陈祥去到学校时,那只鸟已经被动物保护部门给带走了。

校长李林山说,那天早上学校老师来找他,说校园里从天上掉下一只大鸟,张开翅膀有一米多,嘴和爪子非常锐利,好像是秃鹫!

李林山赶到操场时,学生们正围成一圈看着那只怪鸟。鸟受了惊吓,扇着翅膀,可飞不起来,摇晃着向大门外跑。

李林山走进一看,确认这就是秃鹫,看样子是受了伤,所以才会掉下来。他小心翼翼地接近,一把就按住了秃鹫,谁知它的爪子过于锐利,即使穿着棉袄,还是被抓破了李林山皮肤。

等待保护人员来的时间里,李林山就把秃鹫关在学校的一个小房子里,给了很多生猪肉和牛肉。

那秃鹫一看见肉,就扑腾着过来,露出十分凶狠的模样,一口将肉吞下去,砸吧着嘴,伸着翅膀。

陈祥得知详细情况,回去后与其他专家和工作人员分析,一致认为凶手就是秃鹫!

秃鹫又叫座山雕、狗头鹫,体长达一米,羽毛黑褐色。具有单独和成群捕猎两种特征,常常在草地、灌木丛、牧场、灌木林地带翱翔觅食,发现目标后俯冲抓捕。

当一只秃鹫发现目标后,会在空中盘旋几圈,找准时机后再进行捕猎。其他的秃鹫见了,也会马上降落,很快就能将猎物吞噬得精光。

专家再次勘察了梅花鹿的遇害现场,发现地上的确有些细小的痕迹,很可能是秃鹫的脚印。

既然小学里发现了一只受伤的秃鹫,就表明保护区附近已经有了秃鹫群,在多地之间盘旋寻找猎物。

对此,陈祥一头雾水,他60多岁了,在保护区工作了半辈子,还没听说过这种事。

专家认为,秃鹫群之所以出现在这里,大概率是原先的生存环境被破坏,导致食物供应不足,才来到保护区进行狩猎。

进食后,它们不会在原地逗留,会飞往其他地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前几次巡逻没有发现它们的踪迹。

既然确认了“真凶”在天上,陈祥决定守株待兔,与其他人员日夜在丛林间蹲伏,掌握秃鹫群的活动规律。

饲养员们带着忧郁的神情,继续昼夜更替的巡逻。每天夜晚,陈祥就关上手电筒,找一棵大树或草堆,在距离梅花鹿不远的地方监视。

接下来的几天没有发现秃鹫的踪影,不过新增了几只遇害的梅花鹿,算下来已经有只梅花鹿遇害。清点完数目,泪花便在陈祥的眼睛里打转。

他早就到了该退休的年纪,可实在舍不得自己亲手养的鹿,为了照顾它们每个月仅回家一两次。

一天,两天,一周,半个月,日月推移,饲养员们始终没有等到秃鹫,怀疑是不是秃鹫群已经转移到别的地方,或者一开始就定错了目标?

眼下,是继续蹲伏,还是放弃,所有人都拿不定主意。陈祥思来想去,决定坚持下去,但减少了人手,只留下小部分人。

然而,就在蹲伏到第23天的时候,一天中午,陈祥终于看见残害梅花鹿的“凶手”——只见从蓝色的天边,黑压压飞来一群黑鸟,在保护区上空盘旋,压的人喘不过气来。

鸟群没有直接扑向梅花鹿,时而在旁边的岩石上落下,盯着鹿群。陈祥举着望远镜,确认是秃鹫后,随时准备上前驱赶。它们在观察梅花鹿的动向,寻找目标。

陈祥悄悄朝着鹿群走过去,这时在岩石上观察的秃鹫,找准目标后急速俯冲,朝梅花鹿扑去,锋利的爪子须臾间就带走了梅花鹿的生命。抓捕的秃鹫得手后,其他的秃鹫也陆续跟上,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刚才还活生生的梅花鹿就只剩下骨架。

陈祥和其他的工作人员不敢贸然上前,因为秃鹫的嘴和爪子过于锋利。况且秃鹫也是国家级保护动物,如果伤到了秃鹫,谁都承担不起。秃鹫群进食后,很快就飞走了,就像从没来过一样。

陈祥与同事们商量,讨论如何才能在不伤害秃鹫的情况下,保护梅花鹿不被狩猎。

有人提出,鸟类都怕枪,可以借猎枪,等秃鹫群来的时候鸣枪,吓退鸟群。

这个提议很快就被否决,如果操作不好,很可能打伤秃鹫。

不过这个提议到启发了陈祥,他认为可以放炮仗,一样能发出响声。

可是保护区树木丛生,如果放炮仗的时候遇上大风,导致失火,那可就难办了。况且,保护区还有很多待生产的麋鹿,受不得惊吓。

最终,陈祥决定还是用最原始的方法,准备铁盆、铁桶、木棍,在秃鹫来到时进行驱赶。

几日后,秃鹫群果然又来了,工作人员便做好头部防护,带着家伙上前驱赶。秃鹫要抓梅花鹿,他们就“砰砰砰”地敲击铁盆,将秃鹫赶走,一时间保护区内闹得乱糟糟。

然而,这秃鹫饿得像发了狂,即使用力敲打,还是有梅花鹿被抓到。秃鹫刚开始看见人,还会吓得飞走,后来干脆躲也不躲,就落在一边看着,等人走了再上前捕猎。

每次与秃鹫打完架,陈祥都累的满身是汗,脸色通红。

保护区的梅花鹿都是半饲养,也没遇见过什么天敌。而那些秃鹫,是天然的猎手,精明的很。所以在温室下长大的梅花鹿,看见秃鹫扑过来,根本跑不了多远就会被抓住,有的甚至躲也不躲。

不过,专家给陈祥提出了建议,那就是增派人手,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巡逻。

只要看见有秃鹫降落,马上就敲击铁盆进行驱赶。等秃鹫飞到其他区域,另一组再次驱赶。如此往复,秃鹫就会产生条件反射,时间长了自然就会离开保护区。

有了法子,陈祥又鼓起劲,带领工作人员与秃鹫展开了拉锯战,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陈祥后来面对采访时说,这样的方法虽然原始,但的确有成效,3月份之后,树木茂盛,加上人为驱赶,秃鹫群来的次数就少了,到了4月份的时候,直接不见了踪影。

对受害的鹿进行统计,发现幼鹿被猎杀的数量更多,而大型的成年鹿较少。

鸟类的视野很广,天冷的时候保护区光秃秃的,没有遮挡物,秃鹫群从上空飞过,自然就下来捕食。

他亲眼目睹的秃鹫捕食场景有4起,见到那场面,心里的确不好受。秃鹫饿极了,眼睛仿佛都红了,赶都赶不走,张开翅膀长有一米多,每只大约在30公斤左右。

秃鹫飞走后,还会来成群的乌鸦,打扫残渣,让人不得不感叹自然的残酷。

到了中旬,秃鹫再也没出现过,也没有发现遇害的梅花鹿。专家认为,秃鹫可能找到了新的捕猎地点,或是回到了戈壁,不排除冬天的时候会再来。

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桂忠说:现在保护区内共有多只梅花鹿,其中去年从东北引进了多只小鹿,眼下就只剩下不到两百只。根据不完全的统计,近三个月来有只被猎食,经济损失至少40万。

秃鹫是以吃腐肉为主的大型猛禽,这样大面积捕食梅花鹿是十分罕见的。至于原因则非常复杂,很可能是原本的生存空间被压榨,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供应,逐渐发展为主动捕食。

秃鹫的威胁解除了,陈祥不敢松懈,对剩下的幼鹿专心饲养,弥补损失,并设法增加梅花鹿的数量。到了五月,先前在学校里受伤的秃鹫,经过治疗恢复了飞行能力,已经放生。

余下的几年里,河北保护区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优化,以确保鹿群生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3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