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秃鹫 >> 秃鹫的天敌 >> 野生动物慢慢回来了,北京百花山翠待豹
北京曾是华北地区豹的家乡。在京西平均海拔多米的茂密山林里,豹、狼等猛兽曾与人类共生。在距离北京市区一百多公里的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至今仍保存着20世纪90年代被发现的华北豹标本,此后约30年北京再无豹的踪迹。
年春天,自然保护区所在的北京市门头沟区对外发布了一个计划《迎豹回家——北京市门头沟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与恢复行动计划(-年)》。一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们正在为“迎豹回家”行动付出努力。
在百花山举行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庆祝活动中,卡通吉祥物“小豹北北”一路循着花香,在人们的期盼中回到了故乡……
“山里最后一只华北豹”
百花山地处北京西部门头沟区清水镇和斋堂镇,区域内有28个行政村。今年37岁、在这里土生土长的赵明腾说:“我在山下的村子里出生,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说豹、狼等猛兽在山里出没、叼走牲畜的故事,还挺害怕的。”
有一次村里人无意中套住了一只豹子,发现时豹子已经死了,村民将其做成了一个标本,孩子们争相围着照相。赵明腾说,上世纪90年代曾听爱上山的老人说,看到过豹子的脚印,但是谁也没有见过真的豹子了。
受访者向记者展示,20世纪90年代生活在百花山地区的村民与豹子的标本合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赵琬微摄“看!这就是最后发现的豹子的标本,这么多年还是身材匀称、神气活现的。”在自然保护区标本室内,工作人员杨淇对记者说,这只豹子发现于上世纪90年代。虽然当时的标本制作工艺水平有限,但是标本整体保存得十分完整,从皮毛到爪子都保护得很好,至今依旧体态自然、栩栩如生。
这是在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陈列的一只上世纪末在该地区发现的华北豹的标本(年11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陈钟昊摄北京市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后,赵明腾一直在这里从事科研监测工作。他回忆道,百花山上的动物经历了“从多到少,又由少到多”的过程。
当年豹子的消失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密不可分。门头沟区有长达千年的采煤史,山沟沟里曾经遍布大小煤窑。在整个区域内,曾因长期矿山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年前后,附近的生态环境破坏,百花山的野生动物也越来越罕见了。年,北京最后一座煤矿关停,这片土地彻底结束了采煤挖矿的历史。
“在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南端,曾经的小煤矿在年关停。产业转型后,大家开始搞旅游,有不少村民靠着带人上山、养马拉客生活,山上的草越来越短。”赵明腾说,从百花山管理处上能眺望到不远的灵山,那是北京的最高峰。灵山一度养马成风,严重破坏了植被。“我小时候上山玩,草有一人高,钻进去就能躲起来,后来草矮得连脚都快盖不住了。”
门头沟区清水镇党委书记杨雪飞介绍,随着门头沟区定位为北京的生态涵养区,生态涵养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年以来,为保护生态,灵山将旅游业全部关停。现在灵山、百花山脚下的村民,很多依旧生活在自然保护区内。
“过去村民们靠山吃山是捡柴、打猎和养马,随着生态补偿政策的落地,越来越多人吃上了‘生态饭’,更多从事生态、科普和山林养护的工作。”杨雪飞说。
年以来尤其是最近10年,门头沟区从“修山补山,为山疗伤”开始,发挥科技对生态修复、生态建设的引领功能,大幅提升了山区绿色景观质量、森林覆盖率和水源涵养能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初见成效。
“野生动物慢慢回来了”
生态的修复需要一个涵养的过程,整个食物链也正在从低到高逐渐恢复。目前,虽然位于食物链顶端的豹子还未曾出现,但中小型的食草类动物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多,给豹子的回归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条件。
在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科研人员通过布设红外相机对野生动物进行“全天候”监测。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赵琬微摄“这几年,我们监测到山上的鸟类明显多了,这得益于不断推进的永定河补水、周边湿地的修复、小流域治理等工作。现在沿着永定河,散布着一连串的湿地公园,不仅游人可以驻足,更是水鸟的乐园。各类水鸟就沿着这些公园,一路有吃的,有落脚的地方,就飞过来了。”杨雪飞说。
截至年,在最新一次普查中,百花山的高等植物数量从10年前的种发展到种,占北京植物总种数的61.8%,拥有百花山葡萄、黄檗、野大豆等1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陆栖野生脊椎动物从种发展到种。10年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新增了乌雕、秃鹫、猎隼、黄胸鹀等,共计9种。
作为北京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百花山是很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也是华北地区的“天然动植物园”。北京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百花山葡萄就生长在这里。如今,通过物联网监测系统,2株珍贵的野生百花山葡萄得到了气象、病虫害等多方面实时监测。“整个保护区共布设红外相机余台,设置固定监测样线8条,今年第一季度就获取有效视频、照片资料余份。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设施,全方位、无死角24小时动态监控,让百花山的珍稀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常务副主任杨宏说。
年5月,百花山所在的门头沟区公布了《迎豹回家——北京市门头沟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与恢复行动计划(-年)》,提出实现全区林地、草地、湿地资源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监测全覆盖;全面提升全区生态系统质量,构建以豹为旗舰物种的完整食物链,超过50%面积达到豹较适宜栖息地;最终有蹄类动物密度能达到5只/平方公里,全区狍、野猪数量达到只,能支撑10只左右的豹种群长期生存。
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茂密的山林。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赵琬微摄如今,保护区的山林中遍布监控设备,镜头中时常看到褐马鸡、狍子、野猪等动物成群出没。“每年初冬是拍摄动物的最佳时节,树叶等遮挡比较少。兔子、松鼠等小动物就太常见了,豹猫、狐狸等保护动物也偶能见到。”杨宏说,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野生动物又慢慢回来了,也给豹子的回归提供了食物条件。
“最近一次观察到华北豹是距离保护区30公里左右的河北境内,其实离北京已经很近了。我们没有专门去吸引它,而是盼望着随着野生动物生境廊道的打通,回家的道路进一步畅通,它们有一天能自己溜达过来。”杨宏说。
“对恢复豹种群有很大信心”
世界上有9个豹亚种,中国曾拥有其中4个,在世界豹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年,华北地区第一个现代的豹标本,就是因采集自北京的西部森林而被科学命名。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冯利民介绍,豹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大型食肉动物,它的生存需要丰富的猎物群系,只有良好的植被和栖息地才能养育丰富的猎物群系和食物链。
“北京曾是华北地区豹的家乡,虽然自年后,北京已经30年没有豹活动的确凿信息,但我们对北京地区恢复豹种群抱有很大的信心。”他说。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次对中国的猫科动物进行科学系统评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