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秃鹫 >> 秃鹫的天敌 >> 2013年一秃鹫被救治后,放生三次不忘救
年,沈阳猛禽救助中心救助了一只体型巨大的秃鹫,并准备将它放生。然而,这头秃鹫却和工作人员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几次放生,它都不愿离开。即使离开以后,它又总能找到各种理由回到救助站看望大家……
救助站来了个“大家伙”
沈阳猛禽救助中心已经救治过多只秃鹫了,它们是荒原上以腐肉为生的猛禽,但在受伤时又是脆弱的小鸟。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总是给人一种陌生感,然而令大家没想到的是,一只秃鹫的出现却改变了这种刻板印象。这只秃鹫是救助站遇到的最“粘人”的一只、也是所有“伤者”中经历最曲折的一个。
这只“大家伙”被发现时已经二次中毒,被带回救助中心以后也仍然是奄奄一息的样子,不过初次见面时,它圆鼓鼓的大眼睛里显然充满着戒备。
“恩,似乎和其他秃鹫没有区别,有戒备心是好事,这样便于他们展开接下来的放生工作。”生态研究室主任周海翔看着这个大家伙这样想道,然而他不会想到,这只在他看来很容易放生的家伙却成了未来几年的“大麻烦”。
自从周主任接收了这个“大家伙”,大家慢慢发现它犀利的眼神下居然也有可爱的一面。周主任第一次将鸡头喂到大家伙面前,它闻了闻却警惕地看着周主任,然后又走远了些。周主任马上看出这家伙不是很信任它,于是给它示范了一个吃鸡头的动作,表示食物是给它的,没有毒,让它放心吃。没想到这样做,“大家伙”居然真的放下了戒备开始吃鸡头。
由于秃鹫在野外常常以“腐肉为食”,所以对它来说,能够吃到“新鲜的肉”实在是一种奢侈。有时候吃得高兴了,它还会冲着工作人员叫两声,似乎是在讨要更多的食物。
就这样,“大家伙”在周主任的照料下渐渐恢复,但也变得越来越粘人了。有时候周主任从外面回来,它都会摇摇晃晃,歪斜着脑袋上前迎接,甚至还会蹭着周主任的身子,活像一只从小养到大的宠物猫。
放生与回归
欢快的日子总是很短暂,就在大家都沉浸在有“大家伙”的陪伴下,大家伙却突然出现了不进食的现象,而且也没有以前那么喜欢粘人了。作为它的“监护人”,周主任还是马上明白了它的意图,它想回去属于它的地方了——蓝天。
于是大家在商量过后做出了一个决定,将它放生。毕竟秃鹫是属于大自然的,比起救助站,它更需要山野和蓝天,那才是真正属于它的地方。
三月的野外冰雪还未消融,工作人员们把它带到远处的湿地进行放飞。然而,不知道是很久没有飞过了,还是心里已经对工作人员有了感情,“大家伙”迟迟不肯展翅上天,这可急坏了周主任,于是大家只好再把它带回救助站进行飞行训练。
“大家伙”就像一个刚学飞行的幼鸟一样,需要在周主任的搀扶和鼓励下,才能飞出去一点点距离。有时候,工作人员会驱赶小狗来惊吓它,让它在情急之下下意识挥动翅膀飞上天空,不过受到惊吓后的秃鹫总是象征性地拍拍翅膀,连脚都懒得抬一下,更别说飞起来了。
为此,在闲暇的时候,周主任便会给“大家伙”洗澡梳羽毛。“大家伙”第一次洗澡的时候一直在挣扎着扑腾,“吱吱”乱叫。但是经过耐心抚摸羽毛后,它的情绪慢慢地稳定下来,也开始乖乖洗澡了。在周主任耐心的陪伴下,秃鹫的羽毛终于恢复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周主任和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大家伙”终于学会了飞翔。看着它在广阔的天空中越飞越远,周主任感到欣慰,却也有点伤感,“它再也不会回来了……不回来也好!”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放飞工作终于结束,准备转身离开的时候,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大片黑点,仔细一看,竟是一群“乌鸦”,而带头的显然是一只秃鹫。这“大家伙”居然带了一群小伙伴来到这个“桃花源”救助站,它一定是给乌鸦们描述了这里不愁吃喝的生活吧。在众乌鸦的注视下,“大家伙”大摇大摆地走进自己的舍笼,仿佛在向乌鸦炫耀一样。每次想起这件事,都会让大家开怀大笑。
“猎手”的专项训练
关于“大家伙”能否适应野外的生存,也是工作人员担心的一个问题。这个“大家伙”始终得面对自然,也必须学会自己捕食生活,他们不知道从“温室”走出去以后,它是否能在野外顺利生存下去。
为此,周主任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让“大家伙”学习捕猎。他们将家禽放在“大家伙”面前,可它却被小小的母鸡给吓得连连后退,甚至羽毛都落了一地。这样的“大家伙”让工作人员都哭笑不得。经过许久的训练,终于“大家伙”学会捕食了,吃着猎物的它还会看着周主任,或者抬一块给周主任分享,这个“大家伙”真的是让人不得不爱啊。
然而,学会了各种本领的秃鹫终究要回到大自然。
为了方便随时监控着“大家伙”的行为,周主任在放生前给它安装了追踪器,能够看到它的所有行踪。因为与“大家伙”接触最多,付出的心血也最多,周主任早已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牵挂,生怕它在野外遇到危险。
在放生后的10天里,大家在周主任的带领下先后四次来到了“大家伙”所在的地方,带着食物来看这个“宝宝”。“大家伙”在野外看到大家以后依然很热情,十分亲昵地飞过来,往大家的身上蹭。
当然,回来看望“大家伙”也不全是为了叙旧情,周主任担心它在野外找不到猎物,所以才会如此频繁地前来探望。但是当看到曾经那只连飞都不会飞的“孩子”,已经能够自如地捕捉野鸡时,他才总算放下心来。
又生变故,险些丧命
就在周主任彻底对“大家伙”放下心来后没几天,一通电话却再次让他揪心起来。打电话的是一名陌生人,他说这只大鸟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好在大鸟身上的追踪器侧面贴着周主任的电话号码,陌生人这才及时联系到了他。后来通过调查才发现,“大家伙”是因为飞入一处陌生地带后,被风力发电机的扇叶击中了。
听闻噩耗的周主任赶紧赶往现场,果然是“大家伙”,可是它的左边翅膀已经断裂骨折,双脚也存在粉碎性骨折。医院后,它仍然在不断地惨叫,这令周主任心疼不已。
好在手术的过程还算顺利,经过两个小时的抢救,“大家伙”从麻醉中醒了过来,和第一次见面时一样,它满面虚弱,然而这次多了一分痛苦。因为虽然活了下来,但是由于翅膀的伤情过于严重,而且治疗难度大,所以手术并未完全治好它的伤情。
手术后,周主任和同事们每天都会把“大家伙”安置在吊床上,因为翅膀的受伤,所以必须放置在吊床上,避免它乱动造成二次受伤。
每天换药的时刻便成了它最开心的时刻,因为这样它终于可以下床自己活动一会儿了。在周主任的照顾下,大家伙总算一天天恢复过来了。
尽管“大家伙”的精神状态恢复得很不错,但是它的双腿双脚和翅膀都没有愈合的痕迹,这令周主任感到有些绝望。因为这三样“装备”是鸟儿飞行最重要的东西,没有它们,“大家伙”将一辈子无法再回到天空。
看着犹如自己“孩子”的秃鹫周主任于心不忍,他突然有个无奈地想法:那就是将它安乐死。听到这个想法的工作人员们都沉默了,大家与这个“孩子”相处的时间也不算短了,都有了深厚的感情,想到这个经历过重重磨难的“大家伙”本来已经迎来了自由的生活,谁知道最终还是逃不过命运的安排,他们接受不了这个结果。
大家都为这个“大家伙”流下了泪水。而“大家伙”似乎也能感受到大家的情绪,虽然它体力很虚弱,但眼神还是一直在大家身上,似乎在告诉大家它也很舍不得大家。
其实最难过的还是周主任,因为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都是他付出的,要说谁和这只秃鹫的感情最深厚,周海翔肯定是第一。
也正因如此,最终他还是打消了安乐死的念头,而是一心想要把“大家伙”给治好。周海翔像教孩子走路一样,每天都帮它练习走路。要是从远处看,还真的会以为周海翔扶的是孩子,而不是动物。
平时以“腐肉为食”,号称鸟界扛把子之一的秃鹫,也有这么可爱听话的一面,“大家伙”与救助站的故事也是有趣而温馨,每当提起沈阳猛禽救助站和周海翔,大家都会想起这只可爱的大鸟。
或许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会对一只大鸟这么有感情,其实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就是这么奇妙,动物虽然不会说话,却也懂得谁对它好,这大概就是生命存在的灵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