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

南极的白色精灵雪鹱

发布时间:2022/7/11 20:04:52   

雪鹱全年栖息在南极大陆边缘及其周围岛屿上,春季和秋季都不迁徙。在极度低温、大风和干燥的南极大陆,雪鹱又经历了怎样凶险的繁育之路呢?

冰雪世界的南极,以广袤的白色大陆而闻名,但拥有白色的不只是冰雪,还有被称为“南极白色精灵”的雪鹱(hù)(Pagodromanivea)。雪鹱又称雪海燕,体形似家鸽,除眼睛、嘴和腿爪为黑色外,全身覆盖白色羽毛,有灵巧敏捷的身姿和灵活自如的飞行技巧,被公认为南极最漂亮的鸟类之一。

惊艳——初见雪鹱

非常幸运,年1月,当执行中国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行驶到南极大陆边缘的阿蒙森海时,我近距离目睹了这些美丽的白色精灵。只见它们白色的身影时而翱翔于天空,时而栖落在浮冰上短暂停留,时而围绕着“雪龙”号盘旋升降,时而又像一道道白色的闪电插入深蓝色的大海之中捕食。

翱翔于冰雪之间的雪鹱

在风暴中飞翔的雪鹱

雪鹱广泛分布在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南极半岛以及南极大陆附近的南设得兰群岛、奥克兰群岛、南桑威奇群岛、爱德华王子群岛、南佐治亚岛、戴维斯岛和布韦岛等地,最南分布区可超过南纬80°,最北可达南纬50°30′、西经56°57′,是典型的南极区域鸟。

雪鹱属于鸟纲鹱形目鹱科雪鹱属,体长30~40厘米,翼展75~95厘米,体重~克,雌性比雄性体形略小。成年雪鹱体形差异较大,体形大的体重可达小体形的近2倍,因此有鸟类学家建议将其分为两个亚种,甚至分为两个种。最近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这两种体形差异较大的雪鹱在遗传特征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分化。第四纪冰川结束后,雪鹱从避难所同时向南扩散,形成了目前重叠的分布区。

雪鹱

阿蒙森海位于南极半岛西侧的东南太平洋扇区,相对于其他海区而言,此片海域是人类比较陌生的。这里几乎终年冰层覆盖,海面浮冰和冰山星罗棋布,寒风凛冽,气候条件极其恶劣。在阿蒙森海,雪鹱经常与南极鹱、花斑鹱和南暴风鹱混群飞翔。鹱形目的鸟都是擅于利用气流的高手,经常借助风力飞翔,以节省体力。几种鹱鸟混群在海面上飞翔时,往往借助风力你追我赶。其中,全身白色的雪鹱格外显眼,犹如翩翩起舞的白衣仙女。

与其他鹱鸟混群在海面上飞翔时,雪鹱犹如翩翩起舞的白衣仙女

数量未知,但并不稀少

目前,人们尚不清楚全球雪鹱的确切数量。根据以往的调查,雪鹱在南极大约有40个繁殖种群,分布在南大洋海岸附近的陆地、周围的岛屿和南极大陆内部少量区域,推测数量在万~万只,每年有一定的波动。

第35次(—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在阿蒙森海的记录显示:雪鹱在该区域的遇见率较高,仅次于阿德利企鹅和帝企鹅,排在第3位;个体数量也较多,但少于阿德利企鹅、帝企鹅和南极鹱,排在第4位。我们根据航行距离及记录到的个体数量,估算阿蒙森海的雪鹱数量为~只。

一脸“傲娇”的帽带企鹅

露出水面换气的阿德利企鹅

视觉敏锐,嗅觉超群

雪鹱的食物主要包括磷虾、乌贼及小型鱼类。它们经常俯冲到水面捕食,偶尔也会潜入水中获取食物。雪鹱的典型取食地是南大洋中的浮冰区,往往远离其繁殖地。在繁殖季节,雪鹱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往返于取食地和繁殖地之间。在非繁殖季节,雪鹱会集群到南大洋浮冰区和海面上觅食。由于气候变化,南极陆缘海浮冰区的分布模式发生改变,并影响了磷虾的分布,进而对雪鹱的取食行为和捕食效率产生影响。如果温度升高,浮冰区面积会缩小,磷虾种群密度也会随之减小,雪鹱的捕食效率就会降低,其生存和繁殖会受到较大影响。

最近有科学家提出,雪鹱主要依靠视觉捕食,嗅觉在捕食中也有重要作用。通过生理学、解剖学和行为学研究,研究人员发现,雪鹱的嗅觉甚至比专吃腐食的秃鹫和夜间觅食的几维鸟还要灵敏。除了辅助捕食,雪鹱的嗅觉在定位巢址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视觉和嗅觉的配合,雪鹱很容易找到深藏在石缝中的巢穴。

位于石缝间或岩石的空隙中的雪鹱巢(张正旺供图)

科学家做了一项实验:他们捕捉了40只正在繁殖的雪鹱,将其中20只的鼻孔用透明无毒的材料堵住,另外20只不做任何处理,然后把它们带到离其巢穴2千米以外的海域释放。结果发现,没有被堵住鼻孔的20只雪鹱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巢,而被堵住鼻孔的雪鹱经过34个小时之后才全部归巢。这一实验证明了嗅觉在雪鹱飞行定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漫漫繁育路

能在南极大陆上繁殖的鸟类,目前已知的只有帝企鹅、阿德利企鹅、南极贼鸥和雪鹱4种。雪鹱的寿命为15~20年,出生后第9年才能达到性成熟,但在此之前,往往有近三分之一的雪鹱在南极严酷的生存条件下死掉了。那些幸运活下来并性成熟的雪鹱开始踏上充满凶险的漫漫繁育路。

每年8月下旬至9月初,成年的雪鹱从海洋浮冰区聚集到繁殖地,相互追逐示爱,选择繁殖场所。它们的巢址多选在靠近海岸的峭壁缝隙中或大小、形状不一的岩石下,有些种群甚至会进入远离海岸多千米的内陆繁殖。在海岸边或岛屿上繁殖的雪鹱与在南极大陆内繁殖的雪鹱,繁殖时间有一定的差异,后者往往晚半个月左右。

多数雪鹱的巢位于高出地面或冰架表面10米以上的斜坡或悬崖处,极少数在地面。发现合适位置后,雄鸟和雌鸟会共同打理。巢的结构简单,雪鹱几乎不添加巢材,稍加修整石缝间的空隙或者大石块下的浅窝即可。巢洞口方向多数朝北,少数是东西方向,朝南的巢最少,这可能与当地的风向有关。

石缝下巢中的雪鹱妈妈和宝宝,雏鸟的羽毛呈暗灰色(张正旺供图)

雪鹱的产卵期为每年11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集中在12月上旬。每个繁殖季节,一对雪鹱仅产1枚白色卵。卵长轴为51~62毫米,短轴36~42毫米。产卵后,亲鸟轮流孵化,孵化期为41~49天。期间,最好不要接近它们的巢,否则雪鹱就会从嘴里喷出白色液体进行攻击和防卫。雪鹱卵的大小在不同个体间差异较大,体形大的雌鸟产的卵往往偏大,雏鸟出壳时的体重也大。虽然出雏时间几乎没有差异,但大卵孵化出的雏鸟生长速度快一些,初飞时间也较早。

不同繁殖地点的雏鸟出壳时间差别很大。在南极大陆附近的南桑威奇群岛,1月3日就有雏鸟出壳,而在距海岸线千米的南极大陆罗伯特斯克伦区域,往往在2月中旬才能见到第一只雏鸟。

雪鹱属于晚成鸟,刚出壳的雏鸟几乎没有羽毛,几天后羽毛才开始生长。雏鸟的羽毛呈暗灰色,经过42~54天,才羽翼丰满。在雏鸟羽毛完全长出前一周,亲鸟就会双双离开,去浮冰区觅食。在没有父母照料的这段时间里,雪鹱宝宝显得非常恐慌和无助,有些雏鸟甚至会饿死或被天敌捕食。

从到达繁殖地至完成繁殖,雪鹱要经历天左右的繁殖期。在这漫长的日子里,可能会有很多意外情况发生导致繁殖失败。我们在南极大陆罗伯特斯克伦区域标记的29巢中,只有5巢成功孵化出了雏鸟,而顺利长大并离开巢区的雏鸟,仅有3只。在南极恶劣的环境下,如此低的繁殖率真让人为雪鹱的前途担心。

导致雪鹱繁殖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恶劣的天气。凛冽的大风会把冰雪吹进巢洞,导致胚胎由于低温而死亡,迫使成鸟弃巢。此外,由于繁殖地与取食地距离遥远,双亲不能及时为雏鸟提供营养,有些雪鹱宝宝饿死在巢中,这也是导致繁殖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天敌捕食是繁殖失败的另一个因素。在南极,雪鹱的天敌较少,主要是南极贼鸥和南极巨鹱。这两种鸟不但取食雪鹱的卵,对雏鸟也有一定的威胁,甚至有时也捕食成年雪鹱。

据鸟类学家长达30多年的研究,雪鹱在不同年际间的繁殖成功率差异很大,有些年份仅为20%左右,有些年份则可达70%以上,平均繁殖成功率在50%左右。

幸运的雪鹱宝宝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中慢慢长大,深灰色的雏羽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身洁白的羽毛。此时的雪鹱不仅外表靓丽,生命力也相当顽强,学会了应对南极凛冽的暴风雪,也适应了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人们赋予它颇具诗意的名字:南极仙女,也有人称其为漂亮可人的“白雪公主”,但我更喜欢称其为“南极的白色精灵”,因为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和高超的飞行技巧为南极平添了勃勃生机。

作者在南极

(本文图片除说明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END—

小年团圆

此为《大自然》年第一期原创作品

欢迎分享和收藏,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0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